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赋予了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新的机遇、新的使命。南通市政府聚焦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签订新一轮《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进一步拓展延伸至上海城区,启动与上海市普陀区的全面深化合作,持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跨区域融合发展。
【合作动态】
部门对接频繁,实现双向互动
▲市科技局参加沿沪宁协同创新工作推进会。8月6日,市科技局应邀参加普陀区召开的沿沪宁协同创新工作推进会。本次会议汇聚沿线八市一区,共商“揭榜挂帅”、产业链创新联盟等重点协作机制。南通将积极融入沪宁科创走廊建设,借助跨区域合作平台对接高端创新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市科技局组织板块赴普陀区开展对接。8月15日,市科技局副局长翟玉英组织如东县科技局、通州区科技局和平潮傎相关人员,专程到普陀区进行对接。一行人参观了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并就南通与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科技孵化飞地合作进行了积极交流讨论。
▲市科技局赴普陀区科委开展对接交流。8月25日,市科技局、通州区科技局挂职干部走访了普陀区科委,开展科技创新对接交流会。会上,我市全面介绍了南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和合作交流意愿,与普陀区科委相关业务处室就落实“合作框架协议”,推动资源共享、开展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双方一致表示,将共同推动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迈上新台阶,加快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
▲市科技局与普陀区沿沪宁协同创新办开展座谈交流。9月5日,沿沪宁专班常务副主任陆海及上海普陀区代表一行来通调研,市科技局局长吴佳华和通州区区长吴暇等陪同接待。调研组走访了紫琅硅谷、智谷、南通数字经济创新协同中心及通州区多家重点企业。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共建“链式联盟”、共享“协同创新集市”等议题深入交流,共商协同发展。
▲市科技局赴普陀区对接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9月9日,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南通创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吴佳华率队专程赴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考察对接,围绕智能机器人产业合作进行深入洽谈,旨在深化区域科技协同,共同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能级提升。
▲市驻沪联络处参加沿沪宁城市驻沪机构主题交流活动。9月18日,市驻沪联络处副主任徐红波应邀出席沿沪宁城市驻沪机构主题交流活动。活动期间,参会代表参观了上海市数字广告产业园和普陀城市会客厅。座谈会上,普陀区介绍了沿沪宁协同创新工作进展及第八届进博会筹备情况,各市驻沪机构围绕共享进博机遇、服务产业创新带建设进行了交流。
▲市体育局配合普陀区举办沿沪宁腰旗橄榄球联赛。9月20日,市体育局积极响应沿沪宁体育领域合作交流,配合普陀区成功举办“约战普陀”沿沪宁腰旗橄榄球联赛。沿沪宁“八市一区”的多支队伍参与,有效促进了区域体育协同发展。
▲市市监局和市工信局参加“沿沪宁协同创新沙龙”活动。9月23日,“沿沪宁协同创新沙龙”首场活动在上海普陀举行,聚焦机器人产业链质量提升与协同发展。市市监局一级调研员毛洪、市工信局装备工业处处长尹峰应邀参会。活动发布了多项成果,包括两份产业报告、一项地方标准、一份合作协议以及“智云上海-普陀”创新平台,为推动沿沪宁城市机器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市科技局组织赴普陀参加2025顶尖孵化器大会。9月24日,市科技局组织南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赴普陀区参加2025顶尖孵化器大会普陀分会场活动,会上南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协会作为核心发起方之一,与上海天地软件园等机构共同成立了“沿沪宁协同孵化联盟”。此举标志着南通深度融入沿沪宁科创走廊建设,将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携手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级。
板块对接积极,合作重点突出
▲通州区赴同济大学开展考察交流。8月13日,通州区科技局、投资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众鑫集团赴同济大学考察调研。双方围绕校地合作开展座谈,同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杜豫川介绍了学科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经验。通州区方面推介了区域发展情况及人才政策,双方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计划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州区组织企业赴普陀区开展对接活动。8月21日,通州区组织22家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企业赴上海普陀区开展对接活动。代表团实地走访了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施耐德工业控制公司和电器科学研究所等单位,深入了解其在高端电器元器件研发、智能制造及检验检测领域的优势。双方就技术转化、市场拓展、质量提升等合作点展开深入交流。
▲如东县赴普陀区科协、上海华东院开展对接交流。8月28日,如东县科技局局长邵亚红带队赴上海普陀区科协、上海化工研究院,在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对接。
▲通州区赴普陀区开展合作交流。9月26日,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王瑜彬率队拜访上海普陀区天地软件园、长征工业园及重点企业。考察中,双方围绕园区运营、产业协同等深入交流,并就推动产业链互补、创新要素流动达成多项共识。此举旨在共建常态化合作机制,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