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来源: 南通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07-02-13 17:24 累计次数: 字体:[ ]

南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文件


通人发[2005]36号

印发《关于批准〈南通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决议》的通知

 

南通市人民政府:

  《关于批准〈南通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决议》已经南通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通市人大常委会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未来五年是南通新世纪发展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这一时期持续保持和提升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加快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实现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腾飞,科技发展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研究、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促进我市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递13.1%。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472.08亿元左右,人均GDP超过19060元。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发展后劲显著加强,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国际化水平加速提升,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教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期间,我市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取得了许多令人可喜的进展和成就。

  1、科技进步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贡献日益增加

  ——农业科技进步成就令人瞩目。新兴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快速发展,提升了农业工业化的水平。全市已有3个省苏北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基地、4个省级园区、34个市级园区和30家省市级星火龙头企业。深化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位置逐步呈现。农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提升,物化农业科技成果大量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农业科技攻关解决了一批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先后引进农业新品种1000余个,推广应用300个左右。在农业科技的引导和推动下,我市农业又迈上新台阶。

  ——高新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提前实现翻两番,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得到明显提升。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26.1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9.8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省的排序由2001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高新技术工程化开发实力得到提升。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现有省高新技术企业182家,民营科技企业666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6家。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日益突显,现有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5个市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成效明显。“十五”以来,我市积极建设“江苏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试点城市”和实施“300工程”,重视企业、行业示范作用,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制造业信息化项目,培植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改造和提升了传统制造业。

  ——第三产业科技水平已然提升。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渗透,对第三产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服务创新能力、政府监管机制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通信信息服务业科技水平快速提高,通信业务种类齐全,科技服务产业化初具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应用科技成果,金融、保险、外贸等生产性服务机构及政府部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已整体起步,初见成效。

  2、科学技术全面渗透社会各个领域,促进可持续发展作用日趋重要

  ——应用出生缺陷干预技术,人口控制成效显著。重大疾病预防和治疗技术取得进步,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卫生基础和应用医学研究十分活跃,一些常见地方病病因、发病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能源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热电联产、变频调速、绿色照明、节能建材、清洁生产等成熟技术全面推广,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开发、太阳能开发等新能源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成为热点。 在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完成了水资源评价、优化配置方法、水利信息化、灌溉节水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应用 。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工作中采用数字技术研制开发了全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全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

  ——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进步得到重视。政府、企业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环境保护的科技开发,环保技术研发和应用规模进一步扩大,废水和废气排污权交易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循环经济试点和环境会计制度等环境保护新技术、新模式成为热点。

  ——实施了“科技强警”战略。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建成了高度集中共享的信息中心、覆盖面全传输率高的公安计算机网络、有线传输网络、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初具规模的公安无线通信系统,大大提高了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

  3、科技工作强势推进,“科教兴市”战略深入实施

  ——科技发展与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科技政策,“科教兴市”战略得以进一步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加强和改进了县(市)区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责任制考核,在全省首先建立了乡镇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了促进和考核市、县(市)区、乡镇主要领导科技进步工作的机制。“十五”期间连续两次被国家科技部授予“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十五”期间我市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现有6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6个重点实验室,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重点实验室2个。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5个。全市已建设运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其中经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2家,现有孵化面积52573多m2,在孵企业108家,从业人员1949人, 2005年在孵企业总收入35434万元,累计毕业企业52家。

  ——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大幅增加,整体科技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市相关单位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34项(获资助经费5957万元),承担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17项(获省资助经费14221万元),科技部门下达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84项(下达资助经费10904万元),带动社会科技投入20亿元。“十五”期间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大幅增加,通过执行科技计划,促进了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全市的整体科技水平明显提高。

  ——产学研合作不断创新,柔性人才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各级政府和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学研工作,与各类高校、研究院所的合作和交流十分踊跃,引进、合作开发高新技术成果,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校、研究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科技合作关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05年全市技术贸易额达到5.66亿元。

  ——专利申请量稳步增长。近5年来,全市专利申请量稳步增长,平均增幅达30%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十五”期间累计专利申请量7680件,苏中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1642件。专利工作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专利技术的实施与推广取得较好的效果。

  ——科学普及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开展。南通科普馆建成,科技活动周受到广大市民欢迎,科普工作在防治非典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科普工作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正在形成。科普内容向着传播科技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相结合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转变。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进步取得了许多令人可喜的进展和成就,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缺少带动全局的高新技术产品。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投入情况虽有改善,却不容乐观,相当多的改制企业眼前顾不上科技投入,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投融资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十五”以来科技人才总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科技人才结构不合理,产业科技人员的总量呈下降趋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发展环境

  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同时,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已经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成为“十一五”期间的迫切任务。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主导作用日益明显,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当今国际和区域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成为科技进步最重要的方向之一,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从南通发展的机遇和需求看:全省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洋口、吕四深水大港的开发建设,苏通大桥等重大交通设施的建成,为南通带来了跨越发展的机遇,这一时期不仅是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时期,也是南通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跨越发展的时期。到2010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要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前列,确保2010年、力争2009年全面达到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目标值。实现以上奋斗目标,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需求是全面的、根本的、战略性的。只有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才能促进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长期发展提供技术基础,才能缓解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建立节约型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才能维护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市已把创新作为全面腾飞的最强动力,要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全省江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全面腾飞的需求为取向,坚持以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工作重点,坚持以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整体提升为战略基点,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协调、跨越发展。

  根据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基本情况,我市科技发展思路是:利用国际国内的科技资源,增强自主创新的研发能力,建设保障发展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人才的共同发展。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

  到2010年我市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区域创新体系构架,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科技水平整体提升,区域科技竞争力总体水平进入全省前5名(在长三角城市中处中等水平),力争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和全国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科技基础发展目标

  (1)“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发(R&D)投入年均增长10%,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65%,力争达到2%。市、县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4%、3%以上。

  (2)到2010年我市每万人中科技人员达到600人,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研发(R&D)活动的人员比重力争达到40%。在引导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引聚万名柔性科技人才服务南通经济建设。

  (3)“十一五”期间每年形成科技成果300项,技术贸易额6亿元。“十一五”期末新增申请专利15000件,授权专利4000件,专利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4)“十一五”期末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20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0个。

  2、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星火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农业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产值“十一五”末达到300亿,培育40家“产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星火龙头企业,其中培育规模超20亿元的企业2家、超5亿元的企业10家、超1亿元的企业20家。

  (2)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1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25%。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入超400亿元。

  围绕全市工业“一、四、十”空间布局,建成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8个以上,基地工业总产值400亿元,培育20个产业特色鲜明、科技水平高、辐射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特色产品群和产业链。

  “十一五”末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300家,每年开发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100个。

  科技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引导和促进800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产值翻番,新增超亿元企业100家。培育壮大民营科技企业600家,“十一五”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400亿元。

  传统制造业的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开发能力明显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重进一步增加,部分行业的关键技术水平争取进入国际或国内先进行列。

  (3)科技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服务共性需求为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在下一代网络基础设施,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信息服务支撑平台以及现代服务业重大应用项目等三个方面取得研发和应用示范工作的进展。

  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业,“十一五”期间形成技术服务贸易额25亿元,年均增幅25%,着力提高软件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占比。

  (4)到2010年,我市人口调控、生殖健康以及疾病防控的科技水平明显提高,重大疾病的防控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技术骨干培育在省内领先,到2010年我市国民科技素养综合指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可再生能源设备和生产技术取得突破。以节水技术和水资源保护为重点,开发和应用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保护等各项工作中进一步开发和应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

  研发和应用循环经济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主要高能耗和污染大的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的关键技术,提高生态与环境保护决策与管理的科技水平和能力。

  加强公安、气象、水利、卫生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到2010年初步建立重大灾害与重大事故事件监测、预测、预警与预防控制、风险分析、应急管理与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体系,公共安全信息技术平台初具规模,支撑城市应急管理系统。

  (三)2020年科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科技发展总体目标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建成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R&D)投入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经济社会各领域的科技水平国内先进,主导产业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民科技素养综合指标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区域科技竞争力总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

  牢牢把握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十一五”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速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保障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全面建设我市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包括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吸纳和利用国内外的科技资源,完成区域创新体系四个子系统(技术创新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宏观环境支撑体系、多元化投入体系)构架的建设,保障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进更多的“南通制造”变成“南通创造”。

  1、培育和重视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二次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集聚能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国内外科技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

  2、改善科技创新手段,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建设以服务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为目标、以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基础设施为载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和服务能力,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建设以政府引导、政策调控和创新市场化的环境支撑体系。

  4、提高资金筹措能力,建设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投入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系。

  (二)确立重点发展领域,组织科技攻关专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1、加快产业技术升级,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通过确立重点发展领域,组织科技攻关专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环保能源战略产业,迅速做大软件新兴产业,继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动重点发展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

  (1)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优良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开发,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设施农业技术,新型农业投入品研制与开发,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产品安全、贮藏与深加工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

  (2)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产品,集成电路设计、生产(流片)、封装、测试和配套材料产业链,光传输、光接入、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产品群,新型电子元器件产品群,数字化视听产品,计算机及网络产品。

  ——光机电一体化领域重点发展数控机床产品群,输配电设备产品群,汽车零部件产品群,电动工具产品群,环保机械产品群,重点发展智能仪器仪表产品群,电子专用设备。

  ——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材料产品群,高性能金属材料产品群,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品群,吡啶及其衍生产品产业链和高效低毒农药、新剂型和新助剂产品群,新型高分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产品群。

  ——生物医药领域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类制品产品群,现代中药产品群,化学合成药,医药保健品,医药中间体。

  ——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风能技术,太阳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新型高效能量转换和储存技术。

  (3)传统制造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发展新型纤维,新型纱线,新型纺织面料,功能服装。

  ——船舶及配套产业运用壳舾涂一体化技术、精度控制技术、高效焊接技术、海洋平台制造和修理技术以及防污染涂装技术,重点发展新型高性能船舶和改装船舶。引进中、低速柴油机制造技术,重点发展中、低速新型大功率船用柴油机,大型曲轴,海洋工程产品。

  (高新技术发展重点项目见《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4)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通信服务业紧跟世界先进通信技术和业务发展,建设更加高速、优质、安全、可靠的下一代综合通信网络。在小区接入等领域,积极试点互联网、通信网与广播电视网络三网合一。通过开发、引进和建设,用先进的数字与网络技术提升广播影视制作、传输覆盖网络、智能终端应用系统以及服务支撑系统。

  加快建设港口EDI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全市的物流信息一体化平台,在国内外采购、国际物流、海关监管、贸易管理、商品检验等主体中,试点建立以射频标签(RFID)、产品电子代码、电子商务标记语言(ebXML)等共性技术为特征的,充分体现系统性、集成性、应用性的新一代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推进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计算机等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完善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现代交通工程建设与管养技术,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的关键技术,交通安全保障系统技术和交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技术。

  大力发展科技孵化、技术咨询、技术贸易、技术中介、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科技风险投资和技术监督服务等多种类型的科技服务业。

  重点开发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为改造传统产业服务和支持节能环保的应用软件以及数娱软件,不断壮大软件产业的规模,提高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

  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组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专项。

  2、贯彻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人口、健康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人口安全、计划生育与生殖健康技术,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农村与社区医疗卫生及健康研究,生物安全与食品药品安全技术,健康产业及医药生物技术,中医药现代化。以自主创新为先导,引进与开发相结合;以医药生物技术为主体,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协调发展。

  (2)资源、能源和海洋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节能和能源效率的改进技术,煤的高效、清洁、安全开发与利用技术,先进可靠的电力输配系统技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

  水利科技发展的重点是加强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提高防灾减灾决策和应急抢险能力;加强开源节流技术研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以信息技术对传统水利实行改造升级,带动水利现代化建设。

  发展农用地保护技术、城市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技术、土地评价与规划技术,开发和集成土地整治技术。重点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将信息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保护等各项工作中,不断提高国土资源部门科学管理资源的能力。

  围绕国家的海洋开发战略和海洋科技发展目标,以促进海洋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为主线,发展海洋生物资源多层面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技术,使我市逐步成为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

  (3)生态和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

  开展生态资产理论与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相关研究,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与修复、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的相关研究,重点攻克城市污染预防与治理、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循环经济等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设备,提高环保产业的科技水平。

  (4)城市化进程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开展城市学研究,研究人居环境、城镇住宅、水系统循环、节约能源、城市交通、土地合理利用、防灾减灾以及新的城镇规划体系等科技问题,加强城乡统筹工作。

  注重城市发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紧建设数字南通;研发和应用废水、废物的处理和回用技术、海水淡化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新技术;发展城市新型交通方式相应技术;研发和应用“绿色”、节能建筑,超高层、超大型建筑技术。

  发展可持续的建筑业、住宅产业、绿色建材产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等一批新型产业,改造和提升现有建筑业、建材业。

  (5)科技强警和处理公共突发事件科技发展重点领域

  针对刑事犯罪、治安灾害事故和社会治安问题的特点,开展打击犯罪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充分运用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提高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推进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公安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安队伍的科技素质,基本实现公安工作信息化,逐步完善具有南通模式特点的侦查技术体系和公安信息、实战指挥系统。

  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建设的六大工程,按照研究型业务的理念,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气象现代化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应用并举,将气象科学及相关领域科技含量高的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重大业务技术领域,大力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的科技内涵。

  在公共安全和应急体系方面发展公共安全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发展和完善气象、水文、地震、地质、海洋等监测与减灾系统技术,以及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食品和环境以及危险性特种设备的安全监控技术。

  在社会发展领域组织实施食品安全和防灾减灾技术,重大疾病预防技术,水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技术,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科技专项。

  (三)重点实施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通过政府主导建设一批公共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南通自主创新的主要载体,落实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1、数字南通。“十一五”期间进一步从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两个层面建设“数字南通”,到2010年全市地理空间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成为能够满足“数字南通”建设各领域需要的先进适用的信息整合基础平台;基本形成宽带、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宽带接入基本覆盖全市;全市党政机关办公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重点企业全部实现电子商务。

  2、科技创业社区。科技创业社区地处市行政中心东侧,占地430亩,初步规划建筑面积26.6万m2。科技创业社区的功能是“一个基地,三个中心”即区域科技企业孵化与培育基地,区域高新技术研发与创新中心,区域科技产品与技术贸易中心和区域科技产品物流与信息中心。

  3、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有:汽车零部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太阳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纤维制品研究及加工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纱线产品结构性能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染整工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纺织信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装数字化技术服务平台、钢丝绳质量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4、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电子元器件功能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机薄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解电容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传感控制元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光纤光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移动通信中继传输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锻压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模具设计与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保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吡啶杂环化合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丝绸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磁性材料工程中心、天然药物工程技术中心、特种与功能化纤维、功能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纺织品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纺机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造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修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5、重点实验室。“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实验室有: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生命有机化学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重点实验室、能源及能源新材料研究所、新型碳纤维重点实验室、新型纺纱技术重点实验室、非织造布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等。

  6、科技服务机构。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要求,加快发展技术产权交易、科技咨询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强化服务功能,规范服务行为,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增强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的能力。

  7、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孵化、扩散、示范等综合功能,提升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档次和实力,提高园区创新创业的服务和推动能力,争取成为国家级高新区。“十一五”期间新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和市级特色产业基地有:市软件园、电子元器件及材料基地、通信器材及设备基地、集成电路及电子模具基地、船舶制造基地、镁及其镁合金基地、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发挥政府引导调控作用,强化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氛围

  1、健全科技发展咨询机制和决策体制。专家咨询顾问机制应落到实处,设立市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为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问题的咨询意见。发挥市“科教兴市”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政府部门的系统集成,建立起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联合推动机制,形成大科技的工作局面。

  2、完善科技政策法规建设,环境建设和创新制度设计,制定、修改和切实执行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共同服务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统筹协调,落实具体的配套制度、完善监督检查程序,保证科技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相关的政策研究,制定和修改地方性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以及产业和财税扶持政策。

  3、调整科技计划的功能与结构。做到科技计划与科技发展战略相适应,理清政府和企业科技创新的职能分工,在政府公共服务上创新,让公共财政的科技投入在推进自主创新、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上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严格立项、管理过程,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项目承担单位和个人的诚信体系,为各种类型企业的竞争创造公平的环境。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营造重视知识产权的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服务水平。

  5、改进技术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突出自主创新的地位,激励和引导自主创新,探索有效的技术创新评价激励机制。

  6、完善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和奖励办法。继续开展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和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工作,继续开展县、市、区党政一把手推动科技进步绩效考核。

  (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保证

  1、抓关键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市场基础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充分保证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人才流动机制,通过经费资源和人才市场价格杠杆,实现人才需求与实际配置人才的规模与结构的动态平衡和优化配置;提高科技项目经费和科技预算中对人才投入的比例,把人才的培养、使用作为评价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加强产学研联合,使用柔性人才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2、根据不同类型人才成长规律,抓高层次人才培养。对于从事公益性研究的拔尖人才及优秀团队要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对于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结合重大科技项目,通过产学研联合,立足实践培养;对于高级技工和科技支撑人才要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培养;对于科技管理人才要探索职业化;而优秀的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和科技企业家靠在市场实际培养,切实落实知识要素参与分配等各项相关政策,保障成果推广与科技创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3、抓政策导向调整,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人才培养要从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变;人才引进要从补助性政策向建设性政策转变;人才成长要从选拔向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转变;人才评价要向个性化评价和社会化评价机制转变;分配政策要从总量控制向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创新价值方向转变。

  (三)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建立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1、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形成与GDP增长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建立兼顾基本科技投入和专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构成财政科技投入保障体系。财政经费对科技的投入,其增长幅度应当高于本级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保证科技拨款在市本级财政支出的占比每年有所增长。

  针对目前投入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结构性对策,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把有限的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到重大公共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项目上。

  政府的财政投入方式实施新突破。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积极出资参股建立风险投资公司,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担保贴息基金。

  2、落实科技税收激励政策,激励企业、个人和非营利机构增加科技投入,降低科技投入风险,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研发活动回报率。广开融资渠道,吸纳各类社会资金,鼓励资金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引导外资投入可增强集聚功能和弥补集聚缺陷的产业领域,实现产业升级。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内部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发挥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以项目为龙头,以优良资产为基础向社会融资的方式开展自主创新和引进。

  3、构建多层次科技投入支持体系,拓宽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积极探索科技资源激活金融资产、金融资本催生优良科技资源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技术产权交易所等多种形式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有效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多元投融资机制。

  4、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科技投入评价体系。对科技投入目标的实现程度、完成效果与影响、经费投入所产生的效益、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评价,为科技投入的实施、调整或终止提供依据。

  (四)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优化配置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资源

  1、发挥重点企业(集团)技术进步的主导作用,依靠高校院所,进一步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平台,提升自主的技术开发能力,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2、在各类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火炬计划产业基地、星火计划密集区、科技创业园区促进创新资源的集聚,增强园区的创新和产出功能。

  3、增强公共技术服务能力,整合现有公共科技资源,实现公共科技资源的社会共享,通过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集成为企业和产业提供共用技术服务。

  4、加强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创新服务网络,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创办民营化、社会化的技术服务机构,培育一批专业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骨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门类齐全、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

  完善以企业孵化器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必要的孵化服务和创业条件。

  5、推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加强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服务,重点发展技术集成、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技术检测、工艺配套等共性技术服务业务,不断开拓业务领域和发展空间,打造精品服务项目,形成专业服务、品牌服务,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骨干科技服务机构,构建新型的创新服务网络。

  6、“十一五”期间在医疗卫生领域建设科研重点专科。

  (五)坚定产学研结合方向,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

  1、进一步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形式,追求产学研合作的实际成果。充分重视和发挥南通大学等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促进地方与地方高校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2、吸引和鼓励国外大公司、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市创办、联办研发机构,促进创新知识的生产、流动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3、加强科技创新合作,通过信息、观念、人才、资金、技术的流动,建立与长江三角洲、全国各地、全世界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合作的机制。

  (六)实施全民科学技术普及纲要,奠定科学、健康、文明的人文基础

  1、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把弘扬科学精神与普及科学知识统一起来,开展扎实有效的工作,使科学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光大,渗透到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融入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精神风貌,为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以及科普事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科学、健康、文明的人文基础。

  2、广泛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在动员全社会力量扩大科普工作广度和深度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科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切实做好面向农村、农民的科普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获取能力和科学素养。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咨询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作用,将最新的科技成果、科技常识和适用技术教给群众。选拔和培养科普人才,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逐步建立起由科普专家、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组成的专群结合、专兼结合的科普工作队伍。加快科普设施建设,发挥我市所建博物馆的科普功能,通过完善机制、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科普资源的利用率。

  3、建立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把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和任务来部署和落实,并纳入主要领导的责任范畴。加大对科普工作的投入,增强对全社会科普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普的长效机制,动员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高校、研究所以及社会力量向社会和公众提供传播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南通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