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科技工作总结暨2016年工作打算
来源: 南通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6-01-15 14:27 累计次数: 字体:[ ]

  2015年,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市委、市政府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的决策部署,着眼“落实科技创新工程、实现科技竞争力苏中领先”目标,创新举措,狠抓落实,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2015年科技创新工作回顾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是全市科技系统全面发力、创新举措、加快步伐向“十三五”奋进的一年。4月份,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工作会议,进一步吹响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号角。出台了《关于主动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意见》、《南通市专利助推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15-2020年)》等10多项政策文件,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与“十一五”末相比,3个指标翻三番(创业投资规模、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国际PCT专利申请量),2个指标翻两番(百亿GDP发明专利授权数和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数的比重),5个指标翻一番。全年科技创新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一是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坚持市科技、财税部门联动和市县科技部门联动,扎实做好高企申报工作,总计申报317家,已通过省科技厅等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公示是262家(第一批94家、第二批168家),目前全市高企达到750家,是2010年的3.1倍。二是抓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按照“有技术人员、有场所设备、有研发经费、有研发方向、有专利产出”的“五有”标准,采取“找准定位、明确任务、集聚人才、落实经费、提供条件装备、构建运行机制、开展研发活动”的“七步工作法”,通过网格式包干、个性化辅导等手段,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居全省第三,总数达到333家,是2010年的1.7倍;新增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66家;组织中天科技、中洋集团申报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7%,列全省第一。三是抓科技金融扶持。新认定南通市科技型中小企业57家,市级科技型入库企业总数达到527家;推进“苏科贷”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企业。有60家企业以专利作为质押,获得质押贷款1.67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抓政策落实带动。坚持以创新政策的落实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举办1期科技企业家培训班和2期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培训班,培训人员达880人次,努力形成“企业创新有投入、政府税收就减免”的普惠性激励机制,为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13.45亿元,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014年度全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41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占GDP比重达到2.5%,比2010年提升了0.57个百分点。

  (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跃升。一是推进高新园区建设,强化产业集聚。建立协同推进南通高新区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推进南通高新区打造“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高技术服务业”三大产业集群,每季度与南通高新区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谋加快推进南通高新区发展,集成创新资源,支持南通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省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进科技园区提质,市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增省级科技孵化器6家,新增三创载体面积51万平方米,促进高新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推进产业研究院和产业联盟建设,强化产业创新辐射。成功引进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落户南通,成立了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食品技术研究所落户如皋。与清华大学无线通信研究团队合作建设“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与欧进萍院士团队合作筹建南通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产业高端研发人才和团队,培育“种子”产业。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原则,成立南通市智慧建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南通市纺织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强化创新引领和辐射。三是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战略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省以上科技项目争取,总计争取省以上项目669项、资金1.88亿元,其中14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获省科技资助1.08亿元,通过项目扶持、技术集成和协同攻关,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技术和重大产品,已有297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还有983项已报项目待评审);有23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全省第三。1-10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103.23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4.89%,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4.9%。据省统计公告,今年1-9月,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477.7亿元,同比增幅达到11.23%,比全省平均增幅高3.31个百分点,总量首次超过了南京,列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62.7%。产值总量和占比在全省位次均比2010年上升1位。

  (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力度加大。一是大力实施产学研活动。成功举办南通市新型动力电池技术论坛暨产学研对接洽谈会、第三届通州湾科技创业大会,参与第五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对接会。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360多项,收集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1800余项、科技成果团队400余个,完成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3亿元,350余项创新成果在通实施转化和产业化。大力组织省企业创新岗(科技副总)申报工作,有31名高校院所专家入选省“科技副总”。二是推进协同创新载体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基地项目和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建设,组织江苏如皋花木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海门面向生物医药高端研发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申报省级基地,邀请中国纺科院、同济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专家研讨推进海安省功能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海安高新区与南京大学共建的南京大学海安高技术研究院获省科技厅计划立项。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密歇根大学与江苏通创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决定四方共建可持续建筑环境合作科研中心,围绕华东特别是我市建筑产业发展,推动现代建筑产业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成功举办生物农药剂型技术国际培训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亚太地区农药协作网等16个国家的代表和农药专家参加,研讨交流农药三废治理、生物农药的生产应用中的技术难题。组织企业参加了MIT2015年中国(无锡)年会和加拿大安大略省技术转移对接交流活动。全年获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立项3项、资助240万元。

  (四)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成效明显。7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14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综合考核结果,我市居全国第二名、地级市第一名。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三年复核验收;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城市,全省首家。海门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县级市示范,江北首家;南通开发区列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全市拥有国家级试点园区总数列全省第二;如东列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实现国家级知识产权区域试点示范全域覆盖。一是推动知识产权与产业紧密融合。出台《南通市知识产权助推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启动专利密集型产业培育,成立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积极争取国家专利导航海洋工程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二是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培育。根据企业创新发展阶段,率先采用分梯度方式,探索专利消零企业、专利强企试点示范培育工作。全市有16家企业获得201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全省第一。大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完善贯标推广、培训、咨询服务和绩效评价体系,全市申请省贯标绩效评价企业24家,通过国标第三方认证企业81家,国标企业数位居全省第一。三是专利质量提升、结构优化。1-10月份,全市专利申请量28885件,同比增长35.43%;专利授权量19080件,同比增长112.24%,增幅列全省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1674件,同比增长137.1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0386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4.23件(是2010年的15倍),同比增长47.28%PCT专利申请量201件,列全省第三。有3项专利获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获省专利金奖、8项获省专利优秀奖(全省专利金奖10项、优秀将50项)。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76.4%83.45%,比2010年分别上升39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全市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占比基本达到了334的比例,专利结构进一步优化。四是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水平。开展知识产权运营,与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运营分支机构,南通家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完善专利保险服务机制,拓宽专利保险产品险种,投保试点专利侵权责任险产品,全市累计329家企业投保专利执行险,投保专利516件,投保额达1025万元,较上年翻了一番;建立知识产权重大项目评议机制,出台《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意见》,先期开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形成了重大政府投资和财政资助的知识产权约束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五是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开展“专利执法月”活动,省市县三级联合执法2次,多部门联合执法5次,全年共办理专利执法案件500件,其中调处专利侵权纠纷案件120件。加大特色专业执法维权力度。组建家纺电商执法维权团队,完善线上维权与线下线索追踪、调查取证、案件移送的衔接机制,全年受理电商侵权投诉99件,结案95件。六是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加大高端服务机构的引进力度,引进深圳威世博、北京聿宏等5家名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入驻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与国内顶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深圳赛恩倍吉集团建立专利助推产业创新发展服务支撑战略合作关系,构建辐射华东地区的知识产权南通服务品牌。深入开展专家服务队进企业“流动课堂”活动,以企业需求为依据,累计开展“流动课堂”37场,服务企业近80家。建立知识产权常态化培训机制,先后开展专利信息分析利用、海外专利布局等各类培训班 20期,培训人员1000余名。

  (五)科技强农惠民取得新的成绩。一是强化农业创新重大品牌创建。成功创建国家江苏南通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级(如皋)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安惠生物成为“国家食药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单位。二是强化涉农创新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分店2家,便利店4家;有2家分店及1家便利店评估结果达优秀。目前我市省级科技超市分店共10家,便利店20家。三是强化送科技下乡(进社区)活动。全年组织“送科技下乡(进社区)”56场(次),其中市县联动重点活动8次,共发放资15万多份,组织科技特派员和各类技术专家约35名,举办培训班90场,培训人次约1万人次。四是强化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发展。重点与南通高新区生物医药园区建设工作,制订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协同推进办法”和“月度工作定期沟通机制”,开展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与论证,推进高新区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六)成功打造创新创业南通服务品牌。一是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出台《大众创新创业南通行动计划》、《南通市市区科技型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创意项目补助管理办法》(通创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释放创新创业活力。二是在全省率先打造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开发建设了“创新南通”服务平台,成为全省首家能够为市内外的各类创客、团队在南通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站式”服务的创新创业平台。整合、展示、盘活、拓展南通创新资源,为线上提供创新创业路径导航、线下提供承载创新创业活动的众创空间以及对接投融资的“通创荟”系列活动,促进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和产业化。同时,建立了“创新南通”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市县联动、首问负责、有问必答、专家支撑、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工作网络。三是推进众创新空间和众创集聚区建设。新增南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6家市级众创空间,我市“江海圆梦谷”、“中国创纺e站”9等个众创空间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全市在建众创空间突破20家。南通高新区世纪大道众创集聚区、如东新宇科技创业众创集聚区被认定江苏省首批省级众创集聚区。四是精心组织“通创荟”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通创荟”专场活动2次,首场主体活动推荐的6个路演项目全部对接到投资,已经或即将落户南通;“通创荟”二期走进南通国家高新区――纺织丝绸产业创新创业专场取得圆满成功,5个纺织丝绸创新创业项目进行了路演,得到在场投资机构和纺织丝绸企业的高度肯定,当场得到投资意向1.041亿元,开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模式。“通创荟”系列活动已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众多市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创投机构、创新创业团队开始积极关注“创新南通”和“通创荟”,来自北京、上海、苏州和南通本土的55家投资机构齐聚南通,成立了南通市创新创业投资机构联盟。“创新南通”和“通创荟”已成为我市服务创新创业的特色品牌。江苏江海机床、南通振康焊接获省科技类“双创团队”立项;巴塞利亚药业(中国)有限公司的王要博士等5人获得省创新类“双创博士”计划支持,项目数居全省第二。

  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我们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展现了新风貌。强化责任担当,刚性落实党组主体责任、纪检部门监督责任等“两个责任”,强化“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和其他领导“一岗双责”责任,制定并印发《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和《责任分解表》,明确责任主体,促进责任落实和责任倒查。强化制度约束,结合市纪委专项督导巡查,健全监管制度和业务工作制度,出台了《南通市科技局行政监督实施办法》、《深入推进科技计划管理“阳光工程”实施意见》,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强化经常教育,结合“三严三实”专项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切实将经常教育抓实、节点教育抓准、警示教育抓牢。强化监督检查,紧紧围绕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十项规定,坚决反对和纠正“四风”。加强科技信用管理,深化科技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水平。

  二、2016年科技创新工作打算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至关重要。今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紧紧围绕“四个对接”,坚持 “一个目标、二个着力点、三大抓手、四项举措和五个保障”的推进思路,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的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主要目标: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68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850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6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90%以上,市级以上众创空间超过20家,组织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项目500项

  按照中央、省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做好2016年工作,在发展上要有新坐标,紧紧围绕“融入苏南,争当苏中发展领头雁”的发展定位,瞄准科技竞争力苏中领先的目标,牢牢把握产业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贡献度。在改革上要出新举措,瞄准促进“四个对接”,搞好“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在南通高新区、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等重点区域加大攻坚、先行先试、取得实效。要抓住科技部选择江苏省2个县(市)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的机遇,组织海安县开展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出台试点方案实施细则,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组织督查检查,初步形成县一级可推广可复制的科技体制改革模式,带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发展。在工作上要迈新台阶,以确保各项决策部署和重大任务的推进落实为目标,加强学习调研,注重真抓实干,敢于先行先试,强化廉洁自律,增进团结协作,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提升标准、创造特色、走在前列,实现“十三五”开门红。

  根据以上思路和要求,今年重点做好以下8个方面工作:

  (一)更大力度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切实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一是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组织实施“中小微科技企业培育升高计划”,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申报力度,联合财、税部门加大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管理办法的宣传培训力度,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二是进一步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在全市新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创新劲头足,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创新型企业群体,为广大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借鉴和示范,引导更多企业走上创新发展、快速成长之路。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带动效应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积极推进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发展,加大关键成长期的支持力度,引导其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做优做强。三是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组织中洋集团公司、中天科技股份公司争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南通大学争创神经再生国家重点实验室,力争在创建国家级品牌上有新的突破。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申报省级企业研发机构,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高层次科研院所,共建市级企业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不同模式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中试基地等企业研发机构,继续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四是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深入推进“百人千企”政策惠企行动,开展政策宣传、辅导、咨询等全面服务。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服务与指导,加强与市税务部门沟通联系,推动科技税收政策落实,以政府“小投入”撬动全社会“大投入”。

  (二)更快速度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着力提升科技支撑和引领能力。一是着力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集群。围绕船舶与海洋工程、纺织服装、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智能电网、新兴种子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开展跟踪服务、调查研究,建设产业发展动态跟踪分析平台,寻求科技服务切入点,通过集成科技创新资源,构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重大技术产业化和重大产品示范应用推广,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升级。二是着力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重点推进研发人员到位、研发仪器设备到位,与我市企业开展实质性的共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市级现代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重点在建筑施工工艺、智能建筑、新型建材等3个方向开展攻关研究,加速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组织申报1-2家省产研院预备研究所。进一步加大“种子”产业培育力度。依托研究院建设培育发展先进通信、智慧建筑“种子”产业,密切跟踪国际国内最新前沿科学技术,积极遴选1-2个新的“种子”产业。三是着力实施高新技术领域科技项目。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国际竞争格局的前瞻性趋势研究,明确产业细分领域、关键技术、重点产品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四是着力加强支柱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强化信息技术、节能减排等高新技术向传统支柱产业的渗透、应用,重点支持有利于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现化纺织、智能建筑等优势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推进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等设立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科技产业园建设。全年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突破68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

  (三)更高水平推进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努力打造一流创新载体。把提升科技创新园区的建设绩效作为工作重点,推动科技创新载体从基础建设、自我发展向发挥创新示范和辐射引领作用转变,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强化功能和提升内涵转变,从同质化竞争发展向专业化集聚发展转变。一是推进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支持南通高新区按《南通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发展的意见》精神,落实相关政策,强化政府引导、服务功能;贯彻落实协同推进南通高新区季度例会制度,在创新资源引进、重点研发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等重点工作上协同推进;支持建成家纺、建筑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航空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集聚区,科技金融、对外开放、体制改革的先行区;把海洋工程、智能建筑、现代家纺等产业的技术研发、孵化、产业化作为主攻方向,优化科技城的功能布局规划,创新科技孵化模式,力争新增1-2家省级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如皋、海安、港闸高新区按照已确定的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和体制,提升创新核心区的内涵,加强软件产业、新型建材与装备产业的特色培育和创新资源的集聚。支持如东、启东、海门、崇川创建省级高新区,大力培育高新技术种子产业和科技企业,进一步凝练产业发展特色和重点,加强省级高新区创建推进工作,力争新增1-2家省级高新区。二是推进科技创新核心区建设。着眼“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重点加强载体内涵培育,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加快打造一批创新平台。把吸引中科院系统的研究院所、“211”工程系列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落户载体作为工作重点,以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加快集聚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企业。把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培育种子产业和产业特色作为工作重点,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科技型企业集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示范。重点发展创源科技园、南通高新区科技新城、通州湾科技城等有知名高校为依托的园区。完善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兴产业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业服务平台,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打造科技人才创业“栖息地”。突出“一园一专业、一园一特色”,推进“三创”核心区向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做亮产业特色。支持依托知名院校优势学科、科研院所特色技术共建协同创新基地、研发平台,实现园区提档升级。三是推进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管理队伍建设。以培育一支善于科技创新载体内部管理、善于科技招商、善于科技创业辅导的专业队伍为目标,围绕科技创新载体的支持政策、功能规划、集聚资源、提升内涵、运营管理与增值服务等方面,对全市科技管理部门的业务负责人、各科技创新载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系列培训,不断提高创新载体的管理水平。

  (四)更加广泛地推进创新资源集聚,不断壮大科技项目来源。一是全面深化与清华大学的全面战略合作。签署校地深化全面合作协议,加快推进南通先进通信研究院和南通创源科技园建设,支持南通通机股份、恩力能源等企业与清华院系合作共建智能装备、新能源技术联合研发平台。二是推动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南通先进通信研究院、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南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等研究院建设,促使早日实现开放服务、资源共享、人才集聚、成果辐射等功能。三是扎实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积极围绕企业有效技术需求,做好中科院系统或国内知名高校产学研对接活动,依托先进通信研究院筹备举办先进通信技术论坛(研讨会),紧紧围绕南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组织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联合实施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四是推动产业创新国际化进程。组织企业参加第五届江苏省跨国技术转移大会,邀请省内跨国技术转移机构在南通举办技术转移对接会,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支持企业做好消化、吸收和在创新工作;支持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在境外以收并购或直接投资等方式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引进或联合研发一批高端技术,结合我市产业技术需求开展跨国技术转移对接服务,促进其拥有的先进技术成果在我市实现转化。五是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发挥科技镇长团、企业科技副总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中型骨干企业与高校院所紧密结合,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院所)企联合实验室等各种类型的企业研发机构,全面提升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全年组织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项目500项,其中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项,围绕南通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组织开展10场专题产学研对接活动,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3亿元以上。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力争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江北第一。

  (五)更加高效地推进科技金融创新,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实施市政府关于《深化南通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努力完成建设目标,全面推进南通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机构体系。建设新型信贷机构20家以上。各省级以上开发区普遍建有科技信贷专营机构。全市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超110家,资金规模超110亿元。支持各县(市)区指定或设立1家以上的科技担保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各县(市)区实现全覆盖。建设科技保险服务平台2个以上,建立科技保险补贴机制,不断扩大科技企业的参保面。加强科技和金融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建设科技企业直接融资综合服务平台3个以上。进一步扩容科技企业库,让更多的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享受政策优惠。二是完善科技金融工作运行机制建设。完善科技金融奖补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参与,量身定制多样化科技信贷产品。完善科技激励机制,激励企业加大融资力度。完善担保体系,促进“政、银、保”债权信贷联动。建立风险化解与补偿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银行风险机制。鼓励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为科技型企业及企业创新活动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其他权益抵(质)押、融资租赁等多种担保方式。鼓励民间资本设立科技担保机构。完善科技再担保体系。建立健全“政投”股权投资联动机制、“政、投、贷、保、险”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债权、股权交易平台。鼓励支持天津、上海、深圳前海等地联合产权交易市场在南通设立分中心或办事机构。三是设立科技金融政府引导、保障基金(资金)。建立信贷保障资金和基金池,天使投资基金、资金池和风险引导基金、资金池。支持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种子基金”。实现县(市)区、省级以上高新区、开发区创业引导资金设立全覆盖。四是建设科技金融运行平台。实现线上融资、线下合作,全方位高效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组织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举办1-2次全市性科技投融资洽谈会。支持省级以上高新区和开发区积极开展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鼓励各县(市)区建立科技金融超市。健全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实施管理操作细则,规范科技金融政策的规范落实。

  (六)更高标准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努力提升创新创造运用水平。一是高标准抓好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作。深入研究国家《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指导意见》,谋划制订强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强市建设领导机制,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调的强市建设合力;夯实县域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建设,争取1~2个县(市)区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出台《专利助推产业创新发展绩效评价办法》,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引导知识产权工作创新转型;狠抓国家专利导航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实验区与知识产权投融资试点工作,推动10个产业(或产业集群)开展专利导航,促进知识产权与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力争全年完成专利质押登记60件,专利质押融资额2亿元,支撑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二是大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推动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专利信息利用能力, 提升专利创造运用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按照“以量布局 以质取胜”的总体要求,支持企业开展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和“产学研协同”专利创造,加强企业、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三方面合作,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开展集成创新,在主要技术领域创造一批创新水平高、权利状态稳定、市场竞争力强的核心专利,提高专利质量,力争专利申请量30000件、专利授权量18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占比达30%、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800件、PCT专利申请量200件。力争新增1-2家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通过省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绩效评价企业50家,培育专利强企试点示范企业800家,专利消零企业1100家,企业核心技术专利布局产品200个。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加强对家纺快速维权工作的指导,打造专利、版权、商标“三合一”联合保护快速维权平台。加强市县区联合执法,全年立案调解处理侵权、假冒等案件500件以上。四是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南通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水平,力争引进高端服务机构5~7家,培育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争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加强与赛恩倍吉集团、国家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合作,打造南通知识产权管理师培训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托管云服务平台,打造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作网络。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培训知识产权管理师1000名以上,举办知识产权专题培训20次以上。深入开展专家服务队进企业活动。组织企业知识产权培训“流动课堂”50次以上,满足企业个性化培训需求。

  (七)更具实效地推进科技惠民富民,全面提升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一是建设现代农业大载体。围绕科技载体、项目建设、投融资体系,创新“一园多区”组织模式,着力推进“江苏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围绕江海水产生物资源、临海临江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培育形成2-3家重点科技型产业集聚载体,并力争形成国家级科技产业创新载体创建的后备力量。二是创建惠及民生大平台。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在公众健康、居民生活信息化等领域,依托重点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管理服务机构,按照挂牌运行、定期服务的模式,以及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思路,布点建设一批民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度开展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网络化、体系化运行服务工作,努力提升科技服务民生的成效。三是实施一批示范项目。加强绿色能源、公众健康、节能减排、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加快民生科技产业的培育。围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开展秸秆、废弃物等资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和示范应用。支持临床医学中心建设,促进重点病种规范化诊治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科技进步的感知度和对生活环境的满意度。四是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行动计划,扎实做好科技惠民富民工作,努力提升科技惠民水平。

  (八)更强势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力打造“创新南通”全国一流服务品牌。一是完善“创新南通”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整合、盘活、拓展南通创新资源,及时对网站的内容进行更新、充实,更好地为创新创业者提供便利化、全要素的一站式服务。要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并重,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建立健全“创新南通”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形成市县联动、首问负责、有问必答、专家支撑、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众创空间建设。加强全市众创空间建设的规划布局,引导各地众创空间错位发展;加强对众创空间运营主体的业务培训,提高创业孵化服务水平;加强对众创空间的绩效评估,提升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的发展水平,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风险,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劲推动“通创荟”活动。以走进县(市)区、走进各高校、走进企业等形式,开展相关“通创荟”产业专场,整合全市创新资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发展;组织“通创荟”走出南通,走进中关村等创新资源丰富地区、走进国内各知名院校,持续不断扩大影响力,把“创新南通”打造成全国一流品牌,吸引全国创新资源落户南通。四是强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建立50名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让专业的人才提供专业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