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和2018年工作打算
来源: 南通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8-01-15 15:14 累计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两聚一高”目标,以科技创新推动“创新之都”建设,以科技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以科技创新加快富民强企进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总体呈现稳中快进、多点突破的新态势,为新时代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型城市夯实基础。

一、2017年科技创新工作主要成效

1.全力推进中央创新区科创中心建设

抽调专人组建科创中心建设推进的组织机构,同步推进建、招、管工作。围绕科创中心总体建设要求,完成《南通科创中心建设初步研究》、《南通科创中心规划建设初步方案》等研究报告,基本完成产业发展规划研究、空间布局研究和启动区建设方案。形成《入驻南通中央创新区机构、人才支持政策(试行)》,已提交市党政联席会议进行征求意见,并通过在谈项目试金,不断完善。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资源招引工作,广泛宣传推介中央创新区。目前在谈科技项目30多个,与中科院系统的上海技物所、北京自动化所、上海微系统所签订入驻协议,与中科院签订“人工智能产业国际交流中心”框架协议,与深圳腾讯、金光纸业等3家企业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沈学础、匡定波、薛永祺、顾晓松4位院士团队正式入驻,与省产研院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同济大学、中科院兰州物化所等9家高校院所签订入驻合作意向书,与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0多家单位进行入驻洽谈。

2.积极对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

承办“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科技创新恳谈会”,与会领导、专家和企业家为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特别是策应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把脉支招。与上海市科委、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中科院上海分院、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市生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俄罗斯圣彼得堡理工大学上海办事处等进行了科技创新资源具体对接。委托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完成“南通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科技创新资源专项研究”报告。起草《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科技创新资源调研报告》和《南通市对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行动方案》,全面深入地筹划实施与上海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服务。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17个,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合同金额近1亿元,发生金额2000多万元,30%以上的项目实现了年内合作经费全部到账。新建创新载体、合作平台10个,其中,大院大所3家,技术转移中心4家。

3.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启动“小升高”培育计划,进一步加大高企政策文件宣传和高企培育力度,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进程。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31家,认定市级企业研究院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全年共组织推荐申报高企70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首次突破1000家,达到1045家

4.扎实推进产学研工作

备案产学研合作项目40项,合同总额2859.8万元,落实产学研合作后补助经费303.65万元。梳理汇编全市企业技术需求1072项和节选摘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698项。建立全市产学研合作统计报告制度和双月工作简报制度,推动广大企业与知名高校、大院大所开展务实合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市县联动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中国江苏?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暨第六届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南通高端纺织推介会、2017南通?兰州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等9次重大产学研活动,2017南通大院大所合作对接恳谈会的活动组织及实际成效得到省科技厅高度肯定并获产学研活动后补助31万元,全年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623项。

5.高效推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

全市智能装备产业产值2154.3亿元、增幅15.1%,增幅列全市第三,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6.7个百分点。全年新认定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企业94家,培育智能装备高新技术产品223个,新开工的亿元以上项目174个。成功举办智能装备产业企业家面对面活动,在上海举办智能装备产业投资与发展恳谈会,15个项目成功签约,项目总投资额38.4亿元。积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力星通用钢球、鹏飞集团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行业排名全国第一;神通阀门、中兴能源装备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全国领先;振康焊接在2017中国机器人年度评选中荣获最佳零部件奖。深入开展产业研究,形成《南通市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报告》,制订并印发《2017年智能装备产业工作意见》。编写《南通智能装备产业招商指南》,为招商引资提供参考,有4个智能装备产业类项目成功签约。在中关村举办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班,助推我市“3+3+N”产业园区、孵化器等建设,推动项目运作、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海安机器人产业园与哈工大机器人团队签订共建研究院协议。推动企业资源共享,建设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智能装备维保中心,目前有60余家企业150多台套设备和仪器参与共享和提供有偿加工。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市县联动做好对接服务上海智能装备产业招商工作。

6.持续开展“双创活动”

一是大力推进众创社区创建。研究制订了《南通市推进众创社区建设行动方案》和《通创社区创建工作方案》,重点打造“通创社区”,南通国家高新区、海安和如皋省级高新区、如东等地众创集聚区,积极创建省级众创社区。南通智慧技术众创社区、南通高新区数字产业众创社区获批省首批众创社区试点。二是持续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全市已建成众创空间44家,新增11家。其中:国家级9家新增4家;省级 18家,新增11家;市级17家,提前完成了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全覆盖目标。三是加快推进“通创币”的实施。进一步修改完善“通创币”的实施管理办法,目前市科技经费已切块拨付到各区科技、财政管理部门500万元,并协助各区完成“通创币”备案项目49项,备案金额385万,已兑现金额150万。四是扎实推进“通创荟”系列活动和 “创新南通”平台的更新升级。组织融资对接活动2场,现场为16个创新创业项目取得3000万元融资意向;组织创新创业大赛2场,300多个项目参赛,推荐6个项目参加省级大赛、7个项目参加国家大赛。组织通创训练营6场,培训人次超过1000人;连续第三年支持“创业沙拉”在南通开展活动,今年有700多人次参加。根据创客需求和我市实际,在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孵化器、创业成功企业中建立了一支27人的双创导师团队伍。线上“创新南通”点击量已超过85万人次,微信粉丝超过1700人。

7.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我市贯彻落实省科技政策40条情况,得到省政府督察组的肯定。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2017年11月公布的2016年全市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11%,位居全省第四。2017年落实高企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减免所得税18.53亿元,较上年增长30.5%。享受高企政策企业406家,比上年增加87家,享受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企业724家,比上年增加136家。372家企业获2017年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省级财政奖励,列全省第五。江苏神马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获得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8. 纵深推进知识产权工作

一是统筹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编制印发《南通市“十三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和《南通市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工作方案(2017-2020年)》等文件。加强市县联动,推动区域试点示范提档升级。启东、海安、如皋、通州、崇川、港闸6家新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加上2016年已获批的海门市,我市已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7家,数量全国第一。如皋经开区、海门经开区新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加上已获批的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南通高新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已达5个,数量全省第一。二是着力推进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参与贯标,全年新增贯标备案企业238家,贯标绩效评价企业43家,国标第三方认证企业25家,贯标企业数位居全省前列;指导企业申报省级知识产权项目,全市获省企业知识产权战推重点项目5项,重点项目立项数全省第一,获经费总额全省第二;加强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培育,全市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7家,获评企业数全省第一;另有20家企业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位居全省第二;申报市专利强企试点示范企业400余家。组织申报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市,并于去年12月正式获批,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专利行政执法检查月活动,目前已开展省市县联合执法检查和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13次,共办理专利案件823件,同比增长20.3%,其中专利侵权纠纷253件,同比增长25.2%以上,案件结案率达到95%以上。在国家专利行政执法工作考核中列全国第八,国家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举报投诉工作考核列全国第九。四是强化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支撑。积极申报江苏省首批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率先启动市级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星级评定。加快企业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训知识产权总裁/总监70多人,省知识产权工程师129人。南通高新区获批江苏省首家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依托南通大学建立江苏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五是专利创造质量稳步提升。201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54742件,位列全省第三,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3386件,同比增长43.89%,PCT专利申请量988件,位列全省第二;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2630件;有效发明专利17383件,位列全省第四;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3.81件,同比增长29.97%,位列江北第一。全市获国家专利优秀奖11项,获奖数全省第三;获省专利金奖2项,优秀奖6项,金奖数全省第二。组织第二届市政府专利奖申报评选工作,评选专利金奖10项、优秀奖20项、发明人奖8人,进一步激发全市发明创造热情。六是知识产权投融资工作不断深入。新设立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计划,开展专利质押登记“一站式”服务,全市完成专利权质押贷款65笔,质押贷款达到1.95亿元。

9. 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发展事业

创新驱动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加快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按照省厅要求推进落实、细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专场活动实施方案。强化科技创新对农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积极组织相关单位申报省以上项目,获省以上农业和社会事业科技项目立项数共计119项,获扶持资金7154万元,比上年增长71%,创历年之最。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4项,获扶持资金3246万元;南通大学承担的国家研发计划“基于干细胞的神经组织模块构建及神经损伤修复研究”项目获立项,获国拨经费2685万元。

10. 持续深入推进科技资金和管理改革

首次统一组织年度市级科技发展资金资助项目申报工作,首次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全部采取后补助的方式实施,首次采取专业机构委托管理的模式,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日常管理和检查评审工作,进一步精简和优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集中科技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大院大所引进、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基本实现了80%的资金用于支持重点以上科技创新项目80%左右的资金用于扶持企业科技创新80%以上的资金用于扶持“3+3+N”重点产业创新。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02项,获资助资金37405.8万元,全省第五。

11. 强化党建工作

局领导班子带头,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局系统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辅导,深刻领会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新思路、新举措,牢牢把握报告的精髓,使全局干部职工能深刻领会报告的精髓,更好地承担全市科技创新工作。

坚持党组管党,党组书记认真履行管党第一责任人职责,班子成员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结合局领导分工调整完善了党建工作联系点,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深入联系点调研、检查、指导党建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例会,加强党建工作研究,分析形势,解决问题。坚持党员干部“一岗双责”工作机制,认真开展5.10”思廉日活动和“算好廉政账”专题教育月活动,制定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和全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责任主体,促进责任落实和责任倒查。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牵线塔桥,开展产学研对接,为农业种植大户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农村筹建“农业科技服务超市”和“科技书屋”,机关内部组织捐款动员,建立扶贫资金,重点帮扶特困家庭,“走帮服”活动得到了东社镇五马路村群众的普遍欢迎。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与苏南等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发展动力转换新要求,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当前,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难点主要反映在:科技、产业、人才、资本等结合还不紧,科技创新的开放度、集聚度、网络化还不够,与创新转型的期盼还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科技型企业比重较轻、个体偏小,部分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仍不高,自主创新动力还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

发展要素集聚上,一定程度还偏重“投资和数量”轻“智力和质量”。


二是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有待提高。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力度还不够大,高层次的产业技术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和领军型科技人才仍然缺乏。要素结合度还不够紧,有待在创新合作模式、优化运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创新资源相互作用的绩效。

三是创新园区特色尚不突出。由于我市各类创新园区多是开发区转型而来,园区内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创新载体平台多为综合型,科技创新从研发、应用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不完整,专业化水平不高,难以形成产业特色。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到位。11月份刚刚公布的《201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科技统计主要数据》显示我市财政科技资金支持力度呈下降趋势,2016年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05%,仅列全省第七位

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必须从深层次上解决这些结构性、质态性问题,以增强我市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

三、2018年工作打算

2018年,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把握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和上海北大门建设战略发展机遇,以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抓手,以促进产业创新转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兴产业培育为重点,以构建开放融合互惠共赢的协同创新体系为保障,以科技创新转换发展新动能为目标,扎实推进《创新之都行动方案》,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改革创新和开放创新,加快培育创新发展新引擎,营造创新驱动的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突破2.75%,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达8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00;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等新型科技孵化器5家以上;专利申请量超40000件,发明申请量11000、发明授权量2400,PCT申请量50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5,科技创新主要核心指标跻身全省第一方阵。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着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围绕“规上高企产学研全覆盖工程”,以科企双见面活动为抓手,针对南通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组织好年度大型综合性产学研对接活动,同时采取小分队、多批次、专项技术领域的科技企业走进大院大所的科企双见面活动,力争签约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00。强化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培育,按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需求,突出分类指导、梯队发展、层级提升,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集群,为产业转型升级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以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依托,着力推动“3+3”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为根本,按照“3+3”重点产业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全覆盖目标,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国内行业知名专家和高校院所,建设和提升一批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力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能力突出、支撑强劲的产业技术研发转化先导中心,引领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三是以建设中央创新区为先导,着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瞄准“创新之都”的战略定位,围绕我市“3+3 ”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在前期规划论证的基础上,对应“5+5”(5家国内知名科研院所、5家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机构与研究生培养基地)招引目标,实现研发平台与产业发展协同创新,打造南通“创新特区”。力争2018年上半年推动已签约的3家科研院所建成并实质性运营。全年再引进签约2家科研院所和3家高校科研机构(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时,引进科技型企业研发总部3家、招引科技型企业20家以上。

四是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进一步整合、盘活、拓展创新创业资源,推动众创空间等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企业加速器扩量、提质、增效,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打造科技人才创业“栖息地”。启动培育和打造10个左右“创新资源富集、创业服务完善、产业特色鲜明、人居环境适宜、管理体制科学”的众创社区,推动南通智慧技术众创社区首期工程改造提升完成并投入使用,使众创社区成为我市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区域特色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策源地。以“通创币”种子资金为杠杆,支持创业团队创新创业。坚持以“通创荟”活动为牵引,推动创新创业与科技金融对接,与培训导师团队对接,构建功能更强、体系更完善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过程服务链,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

五是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着力提升创造运用保护水平。深入实施《南通市“十三五”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按照《南通市知识产权强市试点方案》部署要求,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市。完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工作机制,建立产业专利数据平台和专利运营平台,引导专利创造和集聚。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平台引导银企对接。设立专利强企试点培育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开展核心技术专利布局,引导企业围绕主导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专利挖掘布局,形成专利组合,扩大保护范围,提升专利价值。建立企业知识产权风险防范服务体系,加强市县区联合执法,保护专利人的合法权益。

六是以推动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引领,着力搭建支撑新农村建设的科技平台。按照国家级(南通)农业科技园创建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全力推进园区在科技研发投入、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的建设,全力打造成国内有影响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示范区

七是以对接上海科技创新为抓手,着力全方位集聚创新资源。主动对接上海创新资源,重点与上海的科技服务机构和设施、科技园区、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双创”人才等实行“六大对接”,承接技术转移,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向中西部、东北部高校和中科院延伸,向香港、台湾等地区拓展,深入推进与清华大学全面战略合作,促进更多创新型项目落户南通,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加强与国(境)外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争取共建产业技术转移园区,吸引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八是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着力推动智能装备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布局创新资源,培育产业创新优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力争2018年引进建设1-2个产业关键技术高层次创新创业平台,实施10项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形成2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0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骨干企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产业销售收入年增长14%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