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01 17:44 累计次数: 字体:[ ]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

衷心感谢你委对我市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的大力支持!你委在南通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收悉,经我局及相关部门共同研究,现给予如下答复意见。

一、我市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情况

1、建立了创新创业工作领导机构

2015年,市政府印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南通行动计划》(通政发〔2015〕37号),行动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在保障措施中明确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宣传部、农办、编办,市发改委(金融办)、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商务局、文广新局、国资委、民发办、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人行、银监局、南通高新区、产研院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创新创业载体资源的统筹和规划,研究解决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发展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对全市各创新创业载体的空间布局、产业规划、创新资源布局、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等重大事项进行统一研究决策。市科技局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责,负责大众创新创业日常工作推进。

2、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多年来,我市积极推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众创空间和双创核心区的载体建设,不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着力打造“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科技产业园”链式孵化体系,集聚了一批科技型企业和高端人才。至2017年底,我市已建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44家,实现了各县(市、区)全覆盖,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18家。新增2家省级众创社区(全省20家)。拥有南通高新区世纪大道众创、如东新宇科技创业等2个省级众创集聚区。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7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26家,孵化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入孵企业超过279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2家),在孵企业总收入66.8亿元,在孵企业从业人员近4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2.8万人)。全市众创空间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达到1300多家,创业工位数达到5793个,创业导师队伍达到420人,从业人员达到6219人,吸纳留学归国人员112人,双创企业和团队获得创业投资9715万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309项,举办创新创业、培训活动639场。各县(市、区)均建有30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核心区,有效地营造了我市创新创业氛围。

3、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实

一是推动落实科技普惠制政策。印发《关于打造科技创新税收生态环境的通知》,从营造符合创新发展的税收政策环境、征管环境、服务环境、组织环境四方面制定了16条具体措施,针对性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等专题培训,搭建科技创新“服务小分队”,开展便捷化、精准性、专属式服务,加强各类创新政策的落实。研究制定《南通市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项目鉴定办法(试行)》率先在省内建立项目转请鉴定机制,国税、地税和科技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贯彻落实有关问题工作的通知》,确保企业应享尽享。据2017年清缴汇算数据,全市共落实税收优惠政策18.53亿元,其中全市有407户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减免税额13.08亿元;724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加计扣除减免税额5.45亿元;14户软件企业、集成电路企业减免所得税额8684万元;2户创业投资企业抵扣应纳税所得额7610万元。在2017年度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省级财政拟奖励企业名单中,南通有372家企业,全省第五位。

二是财政资金支持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经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分别给予载体管理服务单位1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奖励。省级(含)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级(含)以上众创空间的管理服务单位对入驻三年内的科技企业的创业场所房租、使用宽带互联网和公共软件费用给予优惠,按每家科技企业每年不超过2万元给予管理服务单位补贴。

三是强化对创业企业(团队)的创新支持。市科技发展资金每年安排500万元创业孵化专项启动资金(简称“通创币”),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初创企业和创新创业创意团队,给予5-10万元“通创币”研发投入资助。

四是建立健全天使投资引导机制。扩大南通市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规模,建立和完善天使投资快速风险补偿机制,加大风险补贴支持力度。开展天使投资人培训、天使投资项目与金融机构交流对接、天使投资案例研究、发布行业报告等公共服务活动,吸引更多专业化天使投资机构入库。发挥市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市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开展天使投资。支持国有产业集团参与设立天使投资资金,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

五是人社局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通政办发[2016]29号),对达到市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标准的创业孵化基地,一次性给予20万元扶持经费奖励;对免收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的市级及以上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只要扶持在校大学生和城乡失业人员初次创业的,也给予一次性1万元的综合补贴;还可按实际孵化成功的企业数,享受每个3000元创业孵化成功奖励。对创业实习基地,可按每个项目1000元的标准享受实习指导费补贴。

4、人才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是构建配套政策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人才新政26条”,市委、市政府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江苏“一中心一基地”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人才新政8条”。同时由人社、科技、财政、房管、公安等部门制定出台22个配套实施细则,重点聚焦人才引进、创业扶持、体制机制、使用评价、人才服务等环节,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取得成效。

二是突出招引高端化人才。实施江海英才计划、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实施南通人才工作全面接轨上海“月月有、家家到”系列活动,市县联动,每月在沪举办一场高规格的南通发展环境与人才政策专场推介会,持续打造人才招引平台。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动员方方面面力量齐心协力招引人才。全市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8人,省“双创人才”322名,市江海英才计划281人(团队),4位院士来通创办企业。

三是重点培育本土化人才。实施“南通市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设立“企业家日,举办“张謇杯”南通杰出企业家、“三名”人物、“三创”人物评选活动,选树企业家领军人物,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发挥南通基础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以南通大学为核心的本土人才培育基地。实施“通籍英才归雁计划”,鼓励南通学子回流南通、反哺家乡。积极培养乡土人才,我市有220名乡土人才入选首批省“三带”行动计划。

5、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构建线上线下双创服务链。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2015年以来,我们从改善创业融资环境、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入手,以线上“创新南通”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创业精准导航;以定期开展“通创荟”系列活动,辅导和展示创新创业项目,加快服务项目落地,形成了一条支持创新创业服务链。线上“创新南通”平台运行2年来,点击量突破250万人次,关注“创新南通”的粉丝创客超过3300人。线下“通创荟”系列活动目前已组织投融资对接主体活动7场、创新创业大赛6场、通创训练营25场、通创分享汇6场,直接为83个项目取得4.3亿元的融资意向,间接促成800多个项目对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6、科技金融不断助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自主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市已搭建了政、银、投、保“四位一体”的科技金融工作体系,科技金融工作有声有色,科技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6年,进一步完善了科技金融政策,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通科发[2016]66号)和《南通市区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通科高〔2016〕65号),为我市科技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市科技金融机构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不断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支持模式,为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7年,全市“苏科贷”产品实际投放贷款近10.4亿元,支持企业226家,“通科贷”产品实际投放贷款近30亿元,支持企业550家,有效的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7、大力实施富民增收计划

2017年以来,人社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南通市富民增收五大行动计划》和《南通市落实富民增收政策任务分解方案》文件部署,牵头教育局等8部门起草了《“创业富民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明确了“创业富民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制定《创业富民目标任务分解表》,将创业富民相关的11项指标具体分解到各责任部门,落实责任主体,加大创新创业服务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17年,我市新增扶持14614名群众实现创业,其中新增青年大学生创业1881人,扶持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创业4901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8亿元。

诚然,我市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目标要求相比,与国内先进城市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正如你们在提案中提出的那样,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比如:政策的集成度不高,创新创业载体孵化能力不强、孵化模式不够新颖,创新创业人才比较紧缺,等等,为此,我们将瞄准你们提出的不足和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探索,找出差距,本着“追赶超越”的精神,不断夯实我市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更好地集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助推全市创新型经济发展。

二、加强我市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的对策和举措

1、充分发挥创新创业联席会议的作用

依据《南通行动计划》,按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南通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表,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创业载体在创新创业南通行动中的责任分工,做到任务清楚,责任明确,保障到位。为此,我们积极推进推进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建设,积极支持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校院所盘活现有资源,高效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要素,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客孵化型、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等众创空间,实现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全覆盖。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市场集聚区建设众创空间。着力培育众创社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通过专业化、差异化发展,不断鼓励我市龙头企业、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共同推进我市双创工作。

2、进一步加强政策集成和宣传

一是进一步强化培训辅导。按照“四个全覆盖”的要求,紧紧围绕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以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含高企培育企业)和重点创新创业企业为重点,以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为支撑,以政策培训为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科技政策辅导员、科技政策专员以及科技镇长团成员的作用,加强市县和部门联动,采取集中培训、个别辅导、上门服务等多种途径,详细解读政策办理流程和享受范围,帮助企业主动了解政策、认真研究政策、充分运用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二是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省“40条政策”中不少政策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有关牵头部门相继出台的具体操作细则时间不一,市有关部门以及各县市区要及时掌握政策进程,确保第一时间宣传贯彻落实到位。市有关部门推动政策落实时要注意搜集反映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及时发现政策落实中遇到的瓶颈障碍和薄弱环节,通过建立工作协商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共同研究解决政策落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进一步优化“创新南通”平台。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升级“创新南通”平台,不断优化服务,全面整合全市创新创业团队、科技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和投资机构等创新资源,营造更加优质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打造覆盖企业成长全过程的科技中介服务共享体系,满足创新团队、初创企业和创新型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综合性服务需求。同时,积极将“创新南通”平台链接市外重点创新平台,能够分享全国甚至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把“创新南通”平台打造成国内一流的、知名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二是进一步开展好“通创荟”系列创新创业活动。以推动南通本土创新创业项目对接融资和加速产业化、推动市外创新资源落户南通为目的,继续开展好“通创荟”系列创新创业活动。加大路演、推介力度,积极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对接融资,解决小微企业最紧要的资金需求;加大培训指导力度,扩大创业导师团队伍,鼓励和支持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投入到“双创”中,不断壮大创新创业主力军;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参与在校大学生的“双创”教育和培训,引导、扶持更多在校大学生和青年教师创新项目、创办企业;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努力形成系统、密集的宣传态势,在全市上下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4、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载体服务能力

一是启动建设众创社区。根据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快建设众创社区的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我市创建工作方案并印发各县(市)区,着力推动各县(市)区和省级以上高新区创造条件,根据各板块产业特色,不断加强创新资源和政策集成支持,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作用,高标准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众创社区。

二是促进众创空间、孵化器专业化发展。以上海地区为重点,大力支持我市有条件的企业和机构与国内外知名园区和载体运行机构合作,创建跨境、跨地区合作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各县(市)区依据各自产业、行业特色,着力推动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差异化发展,不断调整完善各国家级、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功能定位,切实解决同质竞争问题,按照产业链要求,逐步形成各型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互补效应。瞄准我市“3+3+N”产业发展格局,不断推进依托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构建专业化孵化器和科技产业园,不断聚集资源,各板块之间各具特色,差异化发展,努力形成互补、辐射效应,实现全市各县(市)区“3+3+N”产业的专业孵化器和专业化的科技产业园以及特色产业基地全覆盖。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低成本、全方位、专业化服务,更大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实体经济发展新动能。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推动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发展模式创新。借鉴世界和国内孵化器、众创空间运作的先进经验和模式,促进我市孵化器、众创空间运营方式转向集科研、办公、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全新运营模式,通过园区内产业的高度集中,有效降低入驻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引进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采取“创投+孵化”的发展模式,创新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创业服务,不断提高孵化效益和能力。

四是加强政府扶持,完善评估机制。继续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扶持力度,根据众创社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情况,在已有的政策扶持的基础上,根据载体运行情况和取得的成绩,不断研究制定奖励和补贴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抓住国家和省即将出台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绩效评估体系的契机,积极探索我市众创空间绩效评价机制,采取每年度评价一次,对绩效评价的优良的众创空间采取滚动式支持,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进一步加大“通创币”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补贴,逐步降低创新创业企业和团队创新成本,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和创客创新创业积极性。由于各部门设立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全部并入南通市陆海统筹产业发展基金,各众创空间企业均可向财政局申请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需求。

五是提升孵化器、众创空间创新服务能力。通过整合专业领域的技术、设备、信息、资本、市场、人力等资源,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高端、更具专业特色和定制化的增值服务。一是进一步完善“创新南通”服务平台建设,做好企业和团队与孵化器、众创空间对接工作。二是继续组织开展“南通科技创业大赛”、“通创荟”等系列活动,做好企业和团队创新创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工作。三是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通过凝聚一批熟悉产业领域的创业导师和培训机构,开展创业培训,举办各类创业活动,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适合产业特点的创业辅导服务,提高创新创业者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更多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四是加强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从业人员培训,加强对基层科技部门管理人员、创业载体运行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队伍,不断建立各孵化器、众创空间一站式服务机制和服务机能。

5、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强人才集聚

一是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在全市在通高校和12所主体中职学校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在校生开展创业项目,成立“南通市大学生创业园”,扶持引导大学生创业。二是支持学生开展创业。积极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初级孵化基地和孵化加速器,递进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鼓励职业院校开展教学改革试点,建立弹性学制,将学生的创业绩效与学分互换,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带动就业。组织开展南通市职业院校创业能力大赛。三是完善创业就业培训课程体系。指导职业院校构建服务创业就业的课程体系。四是推进创业就业载体建设。引导各职业院校强化实习实训与创业就业一体化载体建设。推进职教集团(产教联盟)和服务3+3重点产业政产学研协作基地建设。五是配合市人才组织实施“江海英才”计划,组织申报省科技类“双创人才”、企业博士、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加强创新载体建设,目前,我市引进共建的大院大所有24家,正在推进中央创新区科创中心建设,将建设“5+5+N”的高端平台,即引进5所科研院所的研究院,5所高校的研究院加研究生院,若干个产业创新平台,成为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个特区。

6、加强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一是进一步优化科技金融扶持和激励政策。充分发挥政策效应,形成完善的费率补贴和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建立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运行模式,多种形式、多个层次并举,不断搞活金融市场。二是继续加大引导银行机构拓展科技金融产品。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特点,量身定做和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以特色产品为抓手,在“通科贷”、“苏科贷”业务、风险补偿资金池业务、人才贷业务等现有科技金融特色产品基础上,配置其他科技金融系列产品。三是进一步推进私募股权投资。不断加强创新投资、天使投资引导力度,指导各类开发园区配套金融服务功能,特别是加强对接私募股权投资的能力。四是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强化银行服务地方发展绩效考评,引导银行加大对科创企业投放力度;引导银行资源从重污染、重能耗及过剩产能行业有序退出,积极“3+3”等先进制造业,力争全市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贷款总量回升,结构优化。五是推动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发展模式创新。借鉴WeWork科技地产运作模式,促进我市众创空间运营方式转向集科研、办公、产业服务于一体的全新运营模式,通过园区内产业的高度集中,有效降低入驻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众创空间引进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加强与民营资本合作,采取“创投+孵化”的发展模式,创新项目发现、团队构建、投资对接、商业加速、后续支撑的全过程创业服务。

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建设是一个不断更迭和创新探索的过程,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断推进。再一次衷心感谢你们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研究和落实,创新工作举措,尽快使我市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