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30 17:34 累计次数: 字体:[ ]

姚晓兰委员:

市政协南通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案第0305号《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南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度思考、提出建议及大力支持。现就您在提案中的一些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产业前瞻谋划,统筹协同资源要素”。

1.您建议:加强产业布局研究。由市发改委牵头相关部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的目标,深入研究产业发展,严格实施“一区一战略”特色产业集群战略布局。在长期的发展中,南通市已形成“3+3+n”产业特色,即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3大优势产业,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3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智慧建筑、大数据等多个战略新兴产业。但我市产业发展仍然是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占比较低。虽然产业规模较大,但位居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不高,经济效益不佳,发展质态存在问题较多。总体上讲,我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很重,要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要向产业链中高端攀升,尤其是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突破智能芯片、大数据、新一代信息通信三大领域。我市多个产业开发园区都规划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但总体上规划的起点低、发展措施类同,缺乏产业深入研究和系统谋划,主要依靠招商引资路径,相互间竞争资源。从全市层面看,需要加强产业深入研究和前瞻谋划,统筹协调资源要素,做好产业发展布局,全产业链发展。市政府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建立了产业发展基金,每年举办一次会展盛会,重点布局南通高新区、南通开发区、市北高新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专门制订了《南通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5年)》,规划重点打造“1+2+6”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即1核、2区、6基地,集中资源构建以产业跨界融合和智能化发展为主攻方向,同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互联互通、融合应用、整体协同、跨越赶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形成创新驱动、产业协同、跨界融合、集群发展的创新型经济形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高地。国家级南通高新区在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勇挑重担,深入研究,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按照“一区一战略型产业”培育要求,集聚“汽车零部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创新资源,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2.您建议:统筹企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上下游企业技术推广应用问题。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以企业为主体,政策协同为保障,统筹研究部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组成攻关突击队,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协同创新效应。为促进产业发展,国家、省、市各级科技部门组建了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目前,我市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国家级3个、省级16个、市级4个。这些联盟多集中在传统优势产业,唯有“中国集成电路封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该联盟的企业中,产品相近的、互为竞争关系的较多,而互为合作关系、产业链上下游的不多,联盟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联结不紧密,企业与高校院所联结不紧密。联盟成立后举办活动很少,实质上是一个松散的企业集合体,缺少相互服务、有机结合。这种联盟范式,远未达到产业协同攻关、抱团创新、共同发展的宗旨。从产业发展规律看,龙头企业要发挥重要作用,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产业链各环节都存在不同的技术问题,有些只有高校科研机构才能解决,这就需要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发展技术含量高、迭代速度快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遵从科学发展规律、产业发展特点。市科技局正在打造“南通市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依托集成电路封装测试行业龙头企业通富微电股份公司,链接市域内产业链上下游20余家企业,融入信息技术创新水平、能力最强的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大、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等著名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组成联结紧密、利益悠关、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其宗旨是市场导向、龙头带动,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将政府的政策资源、联合体内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优势资源协调融合,彼此间进行常态化产学研合作,进而凝聚形成大系统开发团队,集中力量突破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链协调、联动、持续、快速发展。

3.您建议:整合纵向资源要素。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调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结构模式多远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发展离不开前沿技术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支撑,需要通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来突破,发挥其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现状是各级政府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长期投入不足,徘徊在占R&D投入的5%左右,远低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20-30%的水平,致使我国“从0到1”原创性成果少,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表现尤为突出,以芯片制造为例,缺乏基础软件、EUV光刻机,长期依赖进口,技术被“卡脖子”。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可望催生新科学理论,产生颠覆性技术,是国际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我市缺乏高水平的高校院所、创新型企业,缺乏高端创新人才,对基础研究长期投入不足,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基础研究还是空白。从全球看,产业竞争向基础研究前端转移趋势明显,应引起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我市科技计划中应用基础研究方向的支持重点,每年都有多个项目纳入科技资金支持范畴,为争取国家、省项目打下良好基础。今年4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创新发展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有突破性的科技政策,其中“揭榜挂帅”攻坚计划就是支持科技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对“卡脖子”的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工艺等基础技术进行攻关,项目都会涉及应用基础研究,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梳理产业链“卡脖子”技术,联合高校院所申报市“揭榜挂帅”攻坚计划,并争取政府单个项目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

二、依托不同创新主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

1.您建议:由政府牵头,南通大学负责联合产业集群内企业、集群内外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中介机构等,共同发起建设一批共性技术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研究。创新平台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支撑作用。进行创新资源整合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是新时期打造产业创新平台的重要举措。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例如2008年,中科院、江苏省、苏州市三方共建了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研究所,孵化出产值近1000亿(占全国80%)的苏州纳米产业。对产业创新平台的投入必须是长期的,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显效。但现行的投入机制很难做到,使许多新型研发机构处于研发难以为继、生存困难重重境地。截止2019年底,全市23个(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多数发展情况与建设初期的设想、计划有较大出入与不尽人意。尽管如此,市政府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还是大力度打造创新平台,2015年在苏锡通产业园区市政府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共建中科院南通光电中心,市政府投入2000万元;2016年市政府、清华大学与南通大学共建“南通先进通讯技术研究院”,市政府投入1.5亿元;2017年崇川区(原港闸区)与南京邮电大学共建“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电子信息研究院”,区政府投入2500万元;2019年在南通创新区市政府与北京大学共建“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市政府计划投入10亿元。这些平台的建设,虽然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发挥出一定作用,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有的还在建设中,各项工作处于探索期,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尚需假以时日。特别是“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市政府寄予厚望,今年初,省政府和北京大学将支持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省重点实验室等纳入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校地、省市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建设,目前正在谋划筹建“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获批了今年的江苏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立项,全省仅4家。市科技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揭榜挂帅”攻坚计划等都会倾斜支持,以加强其产业共性基础研究。

2.您建议:鼓励企业特别是大型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通过重组、合作等方式自主资源组建共性技术企业类平台,可以联合政产学研力量共同组建,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创新服务。这类技术创新中心属于出资专属机构,其研发成果和服务供出资企业共享,也可以有偿提供给集群内其它企业。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已成共识,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0%,企业研发机构为企业自身的创新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龙头企业具有规模较大、资源集聚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对带动产业链发展有较大作用。由大型领军企业建立研发平台为产业链上各企业服务也是一种较好的做法,前提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是由龙头企业投资布局与兼并重组的,许多大型央企就是这样。这种模式必须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研发平台是共同的出资人、紧密的利益共同体,研发平台生存依赖于龙头企业,为产业链企业发展提供技术。现实是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缺乏这样的领军型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结不够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不强。即使有产业龙头企业牵头,松散的联合起来共建研发平台,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撑,各主体复杂的利益纠葛,使平台难以行稳致远。近几年,省科技厅围绕12个优势产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其实质是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布局创新平台,把龙头企业扶强带动产业链发展的路子。这种研发平台为龙头企业服务很好,尽管政府要求为产业链服务,但实际上很难服务好其它企业。市政府支持各区政府引进建设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既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支持,也可采取多种政策集成支持。如对在市科技局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视同高校院所,对其技术输出给与成交额2%的奖励,对与之所签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与企业50%补贴,促进了创新平台面向市场与产业融合。

3.您建议:由产业集群内行业协会或产业创新联盟牵头组建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共性技术平台的核心部分,引导企业和其它社会资金投入,整合集群内企业和集群内外的科研机构、高校院所、中介机构,共同组成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开展长期制约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研究。从宏观层面说,国家级产业集群内行业协会或产业创新联盟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借助国家有关部委行政力量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吸引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纳入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并长期取得各级政府稳定的资金投入开展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目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正在打造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就是采取了这种相近模式。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具备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产业创新中可发挥较大作用。市级行业协会、产业创新联盟,具有区域特色的、能代表国家水平的个别产业,可以参照国家做法组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但是,就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个庞大的产业体系,虽然我市具备一定产业基础,但远远不能代表国家级产业水平,若按国家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方式打造产业创新平台,只能采取现行的组建细分产业的创新平台的布局方式。同时,把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技术交给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攻关更符合南通发展实际。我市为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增强产业链发展的协调性,将整合企业、高校、中介等各方优势资源、创新资源,组建“南通市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强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技术难题、转化一批先进技术。今年,省委、省政府关于海洋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省科技厅定向对沿海三市开辟海洋领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通道,目前,我市按照省厅要求正在积极组建“江苏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为提升我市船舶海工产业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

三、关于创新平台运营机制,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您建议:建立技术平台管理机构。由政府组建平台管理机构,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考评,引导共性技术平台持续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平台运营成效。目前,南通市对以新型研发机构形式组建的产业技术平台不是没有管理机构。各地把新型研发机构归入科技部门管理,没有建立专门的技术平台管理机构。例如苏州市共有100余家新型研发机构,由市辖市、区出资建设,市科技部门按政策给与奖励、引导,各技术平台由出资方按协议管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不同于传统科研院所,其下属专业研究所为全省优选、布局的加盟所,以股权投入、政策资助来引导各加盟研究所发展,带有专门平台管理机构属性。就其近几年的运作情况看,凡是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活、团队力量强、创新水平高的加盟所,即使没有省产研院的管理也能发挥很好作用。所以,新型研发机构这类创新平台,关键是技术平台本身。市科技局统一管理全市的创新载体、平台,包括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对多元化投入建设的各种类型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是采取统计数据掌握情况、调查研究发现问题与总结经验、出台政策规范引导等措施。目前,全市有23家(省列统)产业技术平台(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情况好的不是很多。市政府对全市引建的产业技术平台运营情况高度关注,经两年的调研,已经形成新的管理思路,出台了《南通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备案管理办法》,加大对其管理、引导、支持力度。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路径。积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探索从“科学”到“技术”的“南通模式”,集成各类科教资源,开展市场化技术中试和企业孵化。鼓励市场化运作,参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团队出资,人才团队控大股的建设模式,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一批能积极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大企业独立或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建立企业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市场导向的企业家、科学家联合研发、共同转化的合作机制,支持整合优势资源推进自主研发和融合创新。

2.您建议:探索平台市场运作模式。依法注册,独立运行,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履行相关的法律义务,试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制度,为产业集群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各平台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初期由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平台按规划购买仪器设备、组建技术团队、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企业)等,平台建设运营中必须建立起面向市场的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生存机制。我市早期建设的技术平台都是政府投入的事业单位,如果不形成面向市场的灵活的体制机制,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因此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基本思路是放活和股份制改造,平台开展企业化运营,尝试团队持股,高管与核心技术骨干控股,政府投入资金大部分转成科技项目无偿投入,小部分转成政府产业基金占股,改制后成为以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营业务、面向市场独立运营的研发型企业。科技部门也将调整思路,拟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建立起对技术平台在初创期、早期、中期等各阶段与之生存发展相适应的扶持政策,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逐渐增强其面向市场的生存能力。比如,在前期按实收资本、团队人才数量给与备案奖励,中期按设备投入、研发投入比例奖励,后期按技术输出额、纳税额比例奖励,以及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等。只有建立起市场化运营机制,技术平台团队建立了、活力增强了、创新水平提高了,才具备了生存的基础。

3.您建议:强化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管理制度、激励机制,探索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采用短期聘用、技术顾问、特聘专家、灵活工作期等多种形式,建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军人才库,为共性技术平台注入优质人才资源,提升平台创新水平。技术平台生存发展的关键在于高水平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资源主要是集聚不同层次创新人才。要建立起良好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利用灵活管理制度、股权激励机制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创新要素最稀缺资源,具有成本高、流动性大特点。技术平台要集聚高层次人才资源,就必须有大投入、长期投入。但仅靠技术平台自身力量来集聚人才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介入。首先是要取消各种制约人才流动的羁绊,让人才向水一样流动起来。其次是建立政策高地和创新洼地,吸引人才向创新活跃区域集聚。再次是加大对人才的奖励,分担创新主体集聚人才资源的成本。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高层次双创人才倍增计划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文件的通知(通委发〔2019〕12号),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对技术平台集聚创新资源有重要作用。市政府与上海市科委签署《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市科技局与上海市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利用平台中丰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家资源信息,搭建高层次的南通新一代信息技术专家库,为南通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特别是利用通籍专家资源,采用短期聘用、技术顾问、特聘专家、灵活工作期等多种形式在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工作,提升技术平台的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