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10 17:04 累计次数: 字体:[ ]

任永峰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案收悉。提案提出的“推动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意识、加大高端产业人才招引力度、主动对接上海研发资源”四点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相关情况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民营企业是我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创新之都建设,通过强化载体平台建设、企业主体意识、产业人才支撑、沪通科技合作等,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承载能力。坚持把科技园区平台建设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建园区、搭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支撑。一是强化科技园区集聚。构建了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国家高新区为龙头,省级高新区为重点,科技园区为基础的“创新园区体系”,已建成国家高新区1家、省级高新区3家、省级科技园15家。2018年中央创新区筹、建、招、管同步实施,一期工程顺利推进,“科创特区”政策制订出台,南通高等研究院启动建设,10余家高校院所、4位院士团队和多家品牌科技企业签约入驻。二是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功能。围绕初创期、孵化期、加速期企业,全力打造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社区等多层次、全链条的创新创业载体,全市拥有科技企业孵化器52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32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4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3家;拥有众创空间55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26家,实现了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众创空间全覆盖。三是强化科技公共平台服务。全市建有市级以上科技公平台128家,其中省级17家,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服务;先后引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中科院南通光电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31家。2018年,31家新型研发机构开展合作项目167项,合作经费8900余万元,服务企业960余家。

(二)加大培育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按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的培育模式,狠抓企业创新主体培育,目前全市拥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1308家、列统民营科技企业12988家。一是加强高企培育。2018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4家,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0%。在工作中,通过高企入库培育、认定培训、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形成了选择储备一批、组织申报一批、培育发展一批的梯队发展格局。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已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84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建有率90%。研发机构建设为企业集聚创新资源、开展科技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三是加强科技金融服务。2018年全市科技贷款总额30.96亿元。其中,苏科贷放贷规模11.2亿元,同比增长45.8%,均列全省第二,惠及企业316家。市级科技担保公司服务在保企业110家,在保余额4.22亿元。科技创投完成1亿元的投资规模,在投企业18家,增值服务价值1.12亿元。科技金融扶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四是加强创新创业辅导培训。2017年设立“创新南通平台”微信公众号,为创新创业开展全方位服务。2018年开设的“通创荟梦想秀”电视节目播出15期,项目报名140多个,登台路演45个,其中34个项目获得2.7亿元融资意向。推动小微企业参与“通创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加强创业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参赛项目400多个。五是加强创新政策落实。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2018年全市有1945家企业享受科技税收优惠24.3亿元,同比增长31.14%,为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增添了强劲动力。

(三)广招创新人才,为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推出“人才八条”新政,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动和服务保障模式,先后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0名,江苏省“双创人才”378名,省“双创博士”288名,市“江海英才”372名。其中,2018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开展活动引才。举办第八届江海英才创业周暨青年人才发展大会,围绕我市“3+3+N”重点产业,聚焦青年和创业主题,吸引了包括6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0多家创投机构参会,55个人才项目参加路演并与风投创投机构进行了有效对接,落户项目30个。深入开展沪通科技合作,重点推动南通100家创新型企业与沪上100个重点学科的100个创新团队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引进上海“双创”类高层次人才85名,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15个。二是实施项目用才。深入实施省“双创”计划、市“江海英才”计划,积极组织申报省“双创”计划项目, 2018年新增57名省“双创”人才、6个省“双创”团队,其中,双创人才数位列全省第二,双创团队数位列全省第一,获省财政1.35亿元资助。三是强化服务留才。设立江海英才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按照空间到位、人员到位、服务到位的要求全面启动“江海英才一卡通”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项目落户、人才公寓、医疗保障、购房购车、子女入学、出入境等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四)集聚创新资源,深入推动科技合作交流。一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交流。全市已与全国1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18年组织系列产学研活动80多场,签约合作项目600多项,比上年增长23%,预期形成新产品500个、新增销售收入150亿元。二是深入开展沪通科技合作。连续两年召开“南通对接服务上海科技创新恳谈会”和“沪通科技合作推进会”,与上海科技两委签订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沪通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推进“沪通券”通用通兑、重大科技项目联合实施,南通企业使用上海大仪平台设备1000余次,与上海高校院所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125项,增长120%,项目总投入2.7亿元,沪通科技合作进入常态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三是强化产业联盟企业间的合作交流。全市建有国家级联盟3家、省级14家、市级9家,集聚成员单位1600余家,各联盟通过活动、联盟微信群等,开展上下游产品供应、科技攻关等合作交流。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聚焦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助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实。

(一)更加注重平台载体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积极引荐和跟踪大院大所、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引建一批新兴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设计与信息技术类服务外包企业、科技服务机构,打造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带动和辐射全市科技创新。二是推进科技园区提质增效。着眼“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园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支持高新区争创国家、省创新型特色园区,力争实现高新园区综合发展水平晋位升级。推动沪通两地园区载体合作发展,重点依托高新区、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承接上海智能装备产业化项目、产业高端人才和创新平台等向南通园区转移。三是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档升级。推进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围绕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省级以上专业化众创空间,引导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点建设特色产业众创空间,进一步壮大和夯实南通创新创业发展基础。四是推进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科技园区新建、整合和提升一批面向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服务队伍建设,组织培训辅导,提升服务管理人员专业化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创新服务体系。五是持续加力打造南通双创品牌。以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配套支持为杠杆,对创新创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精准扶持,放大“双创”乘数效应,努力把“创新南通”平台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二)更加注重创新企业培育。一是加强高企培育。加强组织统筹,强化培训指导,抓好梯队培育,完善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优化提升企业孵化载体服务能力。深入开展“创新服务企业百日行”活动,完善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培育工作机制,提高高企培育的成功率。二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继续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跟踪已申报项目,推动企业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攻关提升自身创新能力。三是支持企业加速做大做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或参加国家、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创新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先推荐龙头企业进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支持其上市融资,鼓励企业运用科创板加快发展壮大。四是落实扶持企业相关政策。强化科技金融扶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推出投贷联动贷款进一步扩大“苏科贷”、“通科贷”覆盖面,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继续抓好科技金融、高企和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等创新政策落实,带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研发新产品,提升竞争力。

(三)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引进。围绕“3+3+N”重点产业,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制定专项人才计划,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精准招引产业人才,推动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发挥中央创新区人才发展首位度作用,支持中创区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特区”,加速集聚一批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推动人才安居、人才金融、人才激励等专项人才政策落地见效,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江海英才“一站式”服务、丰富“江海英才一卡通”功能,加强人才服务调查研究,摸清人才实际需求,进一步改进服务事项,提升服务质量。

(四)更加注重创新资源集聚。一是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支持引进高层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方式,帮助研发平台与产业、企业有计划地对接,使研发平台真正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逐步建立自我造血机制。二是组织产学研活动精准对接。指导企业精准提出技术需求,围绕重点产业采取大规模和小分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1000家企业、100家高校院所分期分批开展系列产学研活动,促进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力争全年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项。三是全面推进《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举办“2019沪通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围绕“3+3产业”组织产业企业小分队分批分期与沪上高校院所精准对接,加强上海科技资源的引进和共享,共建沪通跨江创新联合体,加快打造沪通高端技术最佳的转移转化、产业化基地。

(五)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服务。在深入企业面对面服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手段,通过已建立的产业联盟微信群和企业QQ群等,重点做好五个服务:一是政策信息服务。加强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申报信息、产业前沿技术信息推送,让企业更好地把握产业政策、产业方向,充分利用政策得实惠。二是联盟活动服务。以活动为牵引,推动各联盟开展经常性活动,重点依托联盟开展企业家座谈会、外出考察、参加展览展会等,研讨产业发展难题,把握产业发展趋势,明确企业阶段性发展重点。三是上下游交流服务。推动联盟成员加强交流合作,特别是存在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服务、产品供应服务。四是产学研合作服务。加强调研和征集,深入了解企业的真实技术需求信息和相关高校智能装备最新成果信息,推动企业走出去引成果,请进来解难题。五是企业难题服务。跟踪重点企业、重大攻关项目,及时了解企业重大难题,与企业一道想办法,把难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大力支持!欢迎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到南通市科技局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