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10 16:57 累计次数: 字体:[ ]

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

你委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的提案收悉。首先衷心感谢你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局高度重视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组织相关处室和人员对提案内容进行了认真学习和研究,提案中的具体建议举措非常详细,前瞻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我们认为这些建议都应予以采纳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

一、我市科技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市根据国家、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部署,我们紧紧围绕省党代会“两聚一高”的总要求,结合南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始终抓住产业创新转型这一重中之重,坚持主体在企业、方向在产业、支撑在人才、保障在制度、特色在园区的总体思路,聚力创新,统筹开展科技创新各项工作。2018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迎头赶上,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前列,科技进步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5位,已融入苏南板块: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49.8 %,投资增幅34.9%,均居全省前列。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全市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21家,获公示634家,均创历史新高,2018年全市高企数1308家。

三是科技投入持续增长。2018年我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0.04个百分点达到2.68%,位居全省第五,缩小了与全省排名并列第三的苏州、常州的差距,超越排名全省第六的镇江0.13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了对镇江的领先优势。

四是科技研发平台数量稳步提升。2018年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各类研发平台70家,新认定市级企业研发机构92家,已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684家,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机构建有率90%。

五是创新创业资源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各类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153家,累计在我市投资额达35亿元,已建成众创空间5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52家,入孵企业超过3000家。人才集聚优势进一步凸显,《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已由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批准,设立江海英才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全面启动“江海英才一卡通”服务。全市国家“万人计划”人才已达9人,2018年获省“双创人才计划”创新团队4项、全省第二,省双创计划企业科技副总34项,居全省前列。

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短板,您提出的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给了我们有效的启发,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目前我市科技创新总体上存在着四个不匹配:

一是政府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十三五”期间,市本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增速明显放缓,2018年与2017年财政科技资金预算持平未有增长,同时因政策调整预算执行率还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政府引导建设的园区载体偏弱,创新园区特色不突出,各类创新园区多是开发区转型而来,园区内产业特色不够鲜明,创新载体平台多为综合型,科技创新从研发、应用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不完整,专业化水平不高,难以形成产业特色。

二是企业发展要求与自身创新能力不匹配。2018年,我市先后组织系列产学研活动80多场,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600多项、增长23%,产学研合作项目的高速增长体现了我市企业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还有提升空间。总体来说,我市科技型企业比重较轻、个体偏小,部分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仍不高,自主创新动力还不足,企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强,以科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发展要素集聚上,一定程度还偏重“投资和数量”轻“智力和质量”。

三是创新平台质态与南通城市地位不匹配。我市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力度还不够大,高层次的产业技术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和领军型科技人才仍然缺乏。要素结合度还不够紧,有待在创新合作模式、优化运作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创新资源相互作用的绩效。作为“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具有天然地理优势的城市,虽然近年来我们一直推动沪通科技合作,但落地实施的合作项目、合作平台数量还偏少。

四是体制机制改革进度与时代要求不匹配。近年来,我们一直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海安县作为省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先后推动市政府于2015年、2018年和2019年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相关政策,但整体相对迟缓,如2018年出台的《关于推进市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意见》(通政发〔2018〕50号)于2017年酝酿,迟至2018年下半年才出台,出台后已满足不了国家、省最新要求,2019年亟需重新予以修订。

二、下一步推动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市党代会“聚力创新”的战略部署和新要求,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的总体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支撑转型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持续提升南通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开展“四大工程”:

(一)实施科技人才管理改革工程,加快完善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

1.改善科技发展规划制定落实机制。规划是龙头、是灵魂、是先导,纲举才能目张。我们将以“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修编为契机,坚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加强规划和政策制订前的调查研究和研讨座谈,充分借力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市外高层次专家,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布局的前瞻性、先导性和展望性,形成科技发展“钢规铁律”,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

2.改革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全面梳理和优化市科技计划管理框架,更聚焦全市发展战略、更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更高效配置科技资源,不断强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进一步简化项目申报和管理,强化目标考核和后补助支持,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科研项目的扶持力度。坚持绩效导向,加大政策兑现、后补助和切块到区的资金资助比例,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多的项目资金管理自主权,赋予切块资金直接管理部门更多的资金使用方向自主权。

3.改进各层次人才队伍培养机制。研究起草相关人才政策,布局“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企业自主引进实用型人才、吸引大学毕业生来通就业、促进科创基金作用发挥”四个方面,突出“鼓励激励到人,政策兑现到人”的导向,提出实施高层次产业领军人才、高水平企业创新型人才和青年大学生人才三大倍增计划。

(二)实施科技与产业融合工程,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创新体系

1.实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不断完善重点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围绕“3+3”重点产业,加快健全“七个一”架构的产业创新体系,争创1-2家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技术研发取得新突破。重点助力地标产业培育,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顶尖企业,大力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力争引进10家高端研发机构,集聚创新资源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加快推进一核两区六基地发展战略布局,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和链式突破。

2.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加强组织统筹,强化培训指导,抓好梯队培育,完善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优化提升企业孵化载体服务能力,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培育工作机制,提高高企培育成功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新产品研发;推动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引进高端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大企业以“众研、众包、众筹”等开放创新方式,支持和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创新需求开展研发,形成产业创新集群。

3.实施千企百校产学研合作行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完善“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产学研资介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技术研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等10类机构为重点,大力引进国内外科技服务机构入驻南通,引导和发挥好已有的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完善知识产权发现、评估、产业化的全过程流通体系,推动跨区域、跨领域、跨机构的技术流通与转移转化,使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平台精准对接。指导企业精准提出技术需求,围绕重点产业采取大规模和小分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1000家企业、100家高校院所分期分批开展系列产学研活动,促进技术需求精准对接。

(三)实施科技创新环境优化工程,加快形成南通城市创新品牌效应

1.实施“放管服”改革。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该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和市《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科研投入综合评价制度,采取同行评议方式,注重中长期创新绩效,并在全流程实行诚信管理。扩大高校科研院所自主权,允许高校院所自主确定横向管理使用范围和标准,不纳入单位预算,南通高等研究院所属及共建的研究院所和研究生培养基地,可注册为事业法人,并核定一定额度的事业编制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

2.做大做强科技金融。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推出投贷联动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贷款服务,进一步扩大“苏科贷”、“通科贷”覆盖面,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渠道。

3.加力打造南通双创品牌。以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配套支持为杠杆,对创新创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和精准扶持,放大“双创”乘数效应,努力把“创新南通”平台打造成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

(四)实施创新载体平台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创新战略支撑框架

1.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升级行动。支持引进建设高层次科研院所、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填补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空白。支持已建科研院所创建国家和省级重点研发机构。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方式,帮助研发平台与产业、企业有计划地对接,使研发平台真正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逐步建立自我造血机制。继续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力争招商局重工(江苏)、中天科技和中洋集团在申建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上实现新突破。

2.实施创新创业载体质量提升行动。推进科技园区争先进位,着眼“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园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支持高新区争创国家、省创新型特色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着力构建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力争实现高新园区综合发展水平晋位升级。加快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积极引荐和跟踪大院大所、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引建一批新兴研发机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设计与信息技术类服务外包企业、科技服务机构。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提档升级,深化“投资+孵化”发展模式,提升服务深度、广度和孵化绩效。引导高校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众创空间,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共性需求和技术难点建设特色产业众创空间,进一步壮大和夯实南通创新创业发展基础。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19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