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 发布时间:2019-07-10 17:09 累计次数: 字体:[ ]

施聪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民营企业是我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18年,我市有14家企业和机构荣获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公布的2017年度中国民营科技发展贡献奖,获奖数占全省的20.6%,居全省第三位;新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580家,列全省第三,列统企业总数达12988家;全市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4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1308家;全市13家省创新型领军企业中民营企业有11家。据不完全统计,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企业研发平台、承担国家和省科技项目、全社会研发投入、创新产品等,民营企业均占全市的80%以上。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5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幅34.9%,均位居全省前列。

一、科技创新服务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按照省科技厅、省工商联《关于推动江苏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人才支撑、项目实施、科技金融等,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

(一)集聚创新人才,为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是打造载体聚才。以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为重点,出台中央创新区“科创特区”政策,2018年有10多家高校院所、4位院士团队和多家品牌科技企业签约入驻。推动打造上海交大飞马旅(南通)科创园、同济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人才集聚区,建设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等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一流载体集聚一流人才。二是开展活动引才。举办第八届江海英才创业周暨青年人才发展大会,围绕我市“3+3+N”重点产业,聚焦青年和创业主题,吸引了包括6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10多家创投机构参会,55个人才项目参加路演并与风投创投机构进行了有效对接,落户项目30个。深入开展沪通科技合作,重点推动南通100家创新型企业与沪上100个重点学科的100个创新团队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目前已引进上海“双创”类高层次人才85名,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15个。三是实施项目用才。深入实施省“双创”计划、市“江海英才”计划,积极组织申报省“双创”计划项目, 2018年新增57名省“双创”人才、6个省“双创”团队,其中,双创人才数位列全省第二,双创团队数位列全省第一,获省财政1.35亿元资助。四是强化服务留才。设立江海英才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平台,按照空间到位、人员到位、服务到位的要求全面启动“江海英才一卡通”服务,为各类人才提供项目落户、人才公寓、医疗保障、购房购车、子女入学、出入境等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

(二)加大培育力度,提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实施“小升高”计划,推动面广量大的民营科技企业加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2018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4家,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70%。在工作中,通过高企入库培育、认定培训、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形成了选择储备一批、组织申报一批、培育发展一批的梯队发展格局。二是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积极推荐有条件的民营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技术标准研发,着力突破“牵鼻子”、“卡脖子”关键技术。通富微电连续实施重大科技02专项项目,中天科技承担了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门振康的国家863计划结题验收后又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机器人”专项课题。三是强化产学研合作,支持民营企业向高校院所有偿预订研发科技成果和转化技术。2018年组织系列产学研活动80多场,签约合作项目600多项,比上年增长23%,预期形成新产品500个、新增销售收入150亿元。四是突出生态环保攻关。在推动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上,鼓励企业把节能减排、防治污染作为科技创新攻关的重点,同时在项目申报、产学研合作、政策落实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高企申报上,与环保部门联动,严把环保质量关,倒逼企业加强科技创新,确保环保达标合格。

(三)突出智能制造,推动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智能制造,启动了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和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一是强化梯度培育。建立了市、县互通的单项冠军储备库,每年动态更新,目前全市纳入单项冠军储备库企业达100家;积极组织开展专精特新产品和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培育工作,按照营业收入2亿元、利税2000万元等指标,建立了市级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库,2018年新认定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基本形成了梯度明显、层次分明的单项冠军企业储备队伍。二是强化申报质量。在工作中坚持把好企业申报关。既注重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三高”企业申报,又突出与《中国制造 2025》重点领域、工业强基工程等相衔接。至2018年底,工信部认定的三批单项冠军企业中,我市10 家企业入选,入选企业数居全省首位。其中,单项冠军示范企业5家,单项冠军培育企业3家,单项冠军产品企业2家。全市通过省级认定的专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业共66家,列全省第5位。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产品32个,科技小巨人企业29家,隐形冠军企业5家。三是强化政策激励。2018年度,对8家企业8个省认定首台套装备共计给予160万元奖励,3家企业省认定智能车间共计给予30万元奖励,给予1家获得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奖励20万元,给予33个市级中小企业专利新产品补助2342万元,21家企业21个项目智能技改给予共计8418万元奖励。

(四)构建良好生态,增强民营企业创新创业动力。一是强化创新创业载体功能。围绕初创期、孵化期、加速期,全力打造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社区等多层次、全链条的创新创业载体,孵育一批高成长性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全市众创空间总数达55家,其中国家级9家、省级2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52家,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32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4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3家。二是强化创新创业辅导培训。开设的“通创荟梦想秀”电视节目播出15期,项目报名140多个,登台路演45个,其中34个项目获得2.7亿元融资意向。推动民营小微企业参与“通创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加强创业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参赛项目400多个。三是强化科技金融服务。2018年全市科技贷款总额30.96亿元,市区财政支出费率补贴1826.46万元。其中,苏科贷放贷规模11.2亿元,同比增长45.8%,均列全省第二,惠及企业316家,同比增长40.5%。市级科技担保公司服务在保企业110家,在保余额4.22亿元。科技创投完成1亿元的投资规模,在投企业18家,增值服务价值1.12亿元。科技金融扶持,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四是强化创新政策落实。认真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2018年全市有1945家企业享受科技税收优惠24.3亿元,同比增长31.14%,为民营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增添了强劲动力。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聚焦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助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实。

(一)更加注重创新人才集聚。围绕“3+3+N”重点产业,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制定专项人才计划,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精准招引产业人才,推动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发挥中央创新区人才发展首位度作用,支持中创区建设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人才特区”,加速集聚一批引领创新发展的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快推动人才安居、人才金融、人才激励等专项人才政策落地见效,打造宜居宜业的人才发展环境。优化江海英才“一站式”服务、丰富“江海英才一卡通”功能,加强人才服务调查研究,摸清人才实际需求,进一步改进服务事项,提升服务质量。

(二)更加注重创新企业培育。一是加强民营企业高企培育。加强组织统筹,强化培训指导,抓好梯队培育,完善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优化提升企业孵化载体服务能力,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培育工作机制,提高民营企业高企培育的成功率。二是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支持民营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继续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跟踪已申报项目,推动民营企业以国家和省科技项目攻关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推动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采取大规模和小分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1000家企业、100家高校院所分期分批开展系列产学研活动,指导企业精准提出技术需求,推动产学研合作精准对接。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加速做大做强。支持民营企业中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或参加国家、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创新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先推荐龙头企业进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支持其上市融资,鼓励企业运用科创板加快发展壮大。四是落实扶持民营企业相关政策。强化科技金融扶持,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推出投贷联动贷款进一步扩大“苏科贷”、“通科贷”覆盖面,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继续抓好科技金融、高企和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等创新政策落实,带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研发新产品,提升竞争力。

(三)更加注重制造业转型升级。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抓手。一是引导民营企业深耕主业。把主导产品占企业销售的份额和在行业的地位,作为培育单项冠军的核心指标,引导企业深耕主业,以科技创新促产品做精做强。鼓励企业加强重大装备研发,对新认定为国家、省级重大装备(首台套)的分别奖励50万元、20万元,对新认定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的奖励20万元。二是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技术改造。支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当年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智能化先进技术改造项目,按设备投入的10%补助;购置本地企业生产的智能装备产品超过50%的,按设备投入的15%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2000万元)。三是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围绕“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鼓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分阶段实施“四化”建设,指导企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创建示范智能工厂。鼓励大企业建立专业化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建设智能制造大数据云服务平台,集聚智能制造各方主体,构建智能制造产业生态。

(四)更加注重生态环保的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环保建设中引领支撑作用。一是强化创新引导。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防治污染等项目攻关,优先支持企业围绕环保开展的科技创新和技改升级。二是强化需求对接。着眼企业生态环保上的技术难题,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协同破解企业生态环保制约的瓶颈。三是强化目标倒逼。在科技项目申报、高企申报、科技进步奖评审、优秀企业家评选等方面,协同环保部门,将生态环保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以是否达标倒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大力支持!欢迎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到南通市科技局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