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6-30 17:26 累计次数: 字体:[ ]

刘凤鸣委员:

您好,“关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案中提到的“把更多的创新资源引入企业”“把更多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把更多的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建议举措前瞻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我们认为这些建议都应予以采纳并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

一、科技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一)构建创新网络体系,打造区域创新中心。

一是构建了以创新区科创中心为核心、大院大所为支撑的产业创新平台体系。针对我市高校少、创新资源缺乏等问题,研究出台了支持引进高层次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以南通创新区科创中心为依托,瞄准中科院系统研究院所和国内“985”、“211”工程系列高校,先后引进33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4家落户南通创新区),拥有研发人员886人,为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破解产业技术难题、开展行业共性技术服务提供了支撑。

二是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组织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制约企业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科技研发投入、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从整体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全国14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盟1039个,引进建设了60多家技术转移机构。

三是构建了以国家级高新区为龙头、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建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5个、跨江跨国(境)合作园区15个,创新载体覆盖全县市。

(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化解“卡脖子”困境。

坚持把攻克产业共性技术作为主攻方向,针对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攻关。近年来共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50多项,成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通富微电公司承担国家02重大专项,晶圆级封装技术世界领先。中天科技公司的新型特种导线材料打破国际垄断,成为中国电力“国家名片”。中远船务成功开发了国内首座海工平台“希望6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大国重器。招商重工研制的国内首艘极地邮轮,开启了“邮轮中国造”的先河。铁锚玻璃公司开发的特种玻璃,被铁道部列为九大关键技术之一,成功应用于高速列车、C919飞机。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已攻克工业机器人RV精密减速机的设计、加工、装配等一系列工程化技术难题,成为国内唯一批量生产RV精密减速机的企业。

(三)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创新供需梗阻。

围绕打通科技成果向产业经济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着力促进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市政府出台单个产学研合作项目支出经费补助50%、最高补助500万元的专项政策,力度在国内最大。2020年共组织各类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51场,1000多家企业和100多家高校参加合作对接,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1100多项,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立项9项,立项数居全省第三,争取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73项,获资金2.37亿元,技术合同成交额将近200亿元。近五年,共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5项。其中,神马电力参与完成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成果、海新船务和海宏建设参与完成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劲桩基础公司研发的“劲性复合桩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格诺思博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小升高”培育计划,大力开展开发园区科技创新型企业招引工作,全市拥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中天科技、中远船务)、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9家,10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企业百强名单。截至目前,高企总数达到2180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每年发放1000万元市级“创新劵”和1000多万元的科技金融贷款贴息,积极化解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瓶颈。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家,实现企业“抱团”创新。全市建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13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和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企业重点实验室9家、院士工作站3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80家。

(五)推动创新环境优化,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市政府与上海科技两委签署了《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国内唯一与上海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城市,共建创新资源合作和服务平台突破100家,实现沪通合作园区县市区全覆盖,沪通科技合作项目逐年递增,已连续两年突破200项,实现了上海80%的高校院所与南通60%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全市已建有科技孵化器54个、众创空间59个、科技企业加速器5个,成为了重要的“创业策源地”,入驻科技企业3611家,解决就业4万人,实现总收入80亿元。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人才八条”),对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给予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和不超过5000万元股权投资。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0人,省“双创人才”321名,市江海英才计划281人(团队),3位院士来通创办企业。率先在全省开发建设了“创新南通”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了一条支持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服务链。今年我市科技创业大赛报名再超700项、达到710个,连续两年全省第二。“双创”项目创办的企业已有186家入库国家科技中小企业库、83家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下一步打算

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战略支撑作用,面向经济主战场,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围绕企业配置资源,构建“如鸟归林、如鱼得水”的一流创新生态,努力为南通高质量发展贡献最大科技力量。

(一)加快平台载体建设,支撑创新能力提升。

1.推进南通创新区为核心的沿江科创带建设,建设南通创新高地。聚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有序引导建设园区公共技术平台、检验检测平台、各类服务设施,辐射属地全域;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互通共享机制,探索园区共建重大科学设施、重大创新平台、重大创业载体的新模式。以目标为引领,抓创新资源配置。到2021年底,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沿江科创带园区新引进和打造科研院所(含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将达到5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达200家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00亿元以上,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研发经费投入增幅超过1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以上。

2.围绕国家省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推进高端研发平台建设。围绕光电科学、船舶海工重点领域、细分行业梳理研发资源、创新主体、服务支撑等情况,围绕产业基础科学、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等研究,确定未来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方向,培育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以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为依托,谋划筹建“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由市政府牵头,南通创新区、通州湾示范区具体承载,依托上海交大南通基地建设,结合中远、招商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组建江苏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3.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路径。探索从“科学”到“技术”的“南通模式”,集成各类科教资源,开展市场化技术中试和企业孵化。鼓励市场化运作,参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模式,团队出资,人才团队控大股的建设模式,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一批能积极融合“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大企业独立或联合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建立企业主导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市场导向的企业家、科学家联合研发、共同转化的合作机制,支持整合优势资源推进自主研发和融合创新。

(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实现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1.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扎实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工作,压紧压实高企培育任务,调动各板块、园区积极性,深挖后备企业资源,开展跟踪辅导与精准服务,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在“量”、“质”上实现新突破。探索建立创新型企业积分制奖励扶持办法,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为重点的梯队式培育机制。推进科创型企业入库培育及认定工作,全年组织招引科创企业50家左右,评选20-30个优秀科创项目。

2. 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层次。按照“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培育一批高水平、高层次、高质量的企业研发机构。组织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院士工作站等省级研发机构申报工作,力争年度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5家。组织4家建成的省企业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公共服务平台绩效评估,争取优秀等次。做好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研发机构认定工作,新增一批市级研发平台;突出研发机构建设与运行并重,出台《南通市研发机构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类分年度开展绩效评价。

3.完善企业研发体系管理。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开展企业研发体系贯标工程,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贯标的宣传力度,分层次分阶段推进。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研发体系管理标准化要做到全覆盖,省级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培育库入选企业分阶段开展研发体系贯标,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评估优秀的单位按照研发体系管理标准开展研发活动。加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力争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5%以上。

4.引导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全省率先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构建政府牵线、联盟搭台、校企联手的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活动新的组织机制,以产业创新为主线,重点梳理“双一流”高校资源,组建高校特色创新资源库,打造专业、高效地产学研品牌活动,提高产学研对接精准度,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项。鼓励企业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共同组建联合创新中心,开展科技交流活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创新,明确研发方向,梳理技术需求,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式开展“揭榜挂帅”,帮助企业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布局储备前沿未来产品技术。

5.强化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卡脖子”环节,加快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行业龙头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以及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推动面向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创新,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组织推进各县(市)区、高新区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产业化,支持企业一次性购买科技成果,积极争取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带动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三)强化创新氛围营造,实现创新创业环境不断优化。

1.完善科技金融结合机制。扩大资金来源,加大科技金融对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放大放贷规模,加强通科贷、科创贷和苏科贷政策宣传与目标管理,发挥风险补偿资金池的作用,促进金融机构服务企业数和放贷量双提升,提高科技资金利用率,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

2.打造创新创业品牌活动。筹划召开“第二届沪通科技合作大会”,加强沪通科技协同创新。持续放大科创大赛、“通创荟”影响力,鼓励成长型企业、初创型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培植创新创业厚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突出贡献科技人才评比表彰活动,营造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惜人才、褒奖人才的浓厚氛围。

3.构建科技服务体系。研究出台激励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扶持政策,新引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100家以上,健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使科技服务机构取代政府部门,成为企业需求和技术成果对接合作服务的主力军,成为为政府、产业、企业创新发展问诊把脉的专家团,使科技服务业成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活力迸发的新兴产业,实现科技服务业营收翻一番。力争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00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4.强化政策宣传培训。开展“创新30条”等科技政策的集中宣传活动,召集各地、各高校组建“科技政策辅导员”、“科技政策专员”宣传队伍,深入基层开展政策宣传,结合我局“五走进”大走访活动,进一步加强科技新政的宣传。进一步梳理国家、省、市科技政策,按照企业、高校院所、创新载体、创新人才等类型制作“政策工具包”,精准推送给各类型的创新主体。

衷心感谢您提出的建议,期望您继续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1-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