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6-28 15:55 累计次数: 字体:[ ]

吴晓红委员:

非常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主题教育与落实中央和省、市创新驱动战略决策部署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使命、新定位,按照“工作项目化、目标责任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专业化”的工作思路,盯准南通科技创新发展中创新主体不强、创新资源不多、成果转化不畅等痛点、难点和堵点,一手抓政策的落实、一手抓精准的服务,两手齐抓、共同发力,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2019年南通科技工作主要成就

1、科技协同创新取得新进展。2019年全市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突破1010项,实际发生金额2.1亿元,同比分别增加108%和110%,实现产学研合同项目与金额“双倍增”。2019年度南通市技术合同成交额110.31亿元,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127.4%。

2、沪通科技合作再上新台阶。以创新区为核心打造沪通科技合作集聚区,吸引总部研发机构、创新型科技企业落户。全年新增沪通创新资源合作平台载体26家,从上海引进并落户各亿元以上科技研发型项目48个,签订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超200项,比上年增长100%。

3、高新技术企业数取得新突破。2019年全市三批共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221家,申报数比2018年增长近50%,再创历史新高。2019年新认定高企数700家,高企总数达到1706家。

4、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工程,江苏联发获批省级院士企业研究院,成为全省首批2家之一;招商局重工、天楹环保、通富微电获批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增数全省排名第一;新增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总数达到401家。

5、省科技项目申报增速明显。改进服务机制,强化科技项目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组织申报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4项,同比增长18%。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6项,获得经费支持7200万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创历史新高, 11个获立项支持。

6、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牵头制定《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补齐了“50号”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奖励力度不足的短板,提出了到2020年我市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7、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提升。2019年南通科技创业大赛有效报名数达到539个,全省排名第二;24个项目参加省大赛行业赛,1个项目进入总决赛,并获得三等奖;4个项目进入国家大赛行业赛总决赛,其中来自启东的图研新材料项目获得新材料行业组三等奖。

8、科技人才和科技大奖屡获突破。5个团队入选江苏省科技创新类“双创团队”,列全省第一。南通共有3个项目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大奖,其中2个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南通32个项目荣获2019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9项,实现数量和质量上历史性重大突破。

二、近年南通科技服务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科技服务业发展苏中领先、总收入年增长20%以上的目标定位,集聚创新资源,创新合作模式、优化运作机制,引进高层次的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和院士等领军型科技人才,打造科技创新从研发设计、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条。重点发展以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业态等科技研发及服务的功能平台,加大数据应用和科技研发型项目招引培育力度,布局建设科技服务示范园区、科技服务特色基地、知识产权示范园区、重大科研设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四梁八柱”,加快构建功能完备、运作高效、保障有力的创新创业服务生态系统,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1、构建了以创新区科创中心沪通科技创新集聚区为核心,南通高新区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单位、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南通高新区科技新城)、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知识产权特色基地、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南通分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南通分中心、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江苏省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南通市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南通高等研究院、高铁南通西站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等为支撑的区域创新体系。

2、构建了以国家级高新区为龙头,省级高新区、“三创核心区”、科技园区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目前我市拥有1家国家级高新区、1家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国家大学科技园、2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家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省级高新区、18家省级科技产业园区、3家省级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3家省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5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其中国家级14家、省级32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4家、省级科技创业孵化链条3家)、众创空间55个(其中国家级9个、省级26个)。2018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308家,2019年突破1700家,2020年将突破2000家。

3、构建了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为引领的新型研发体系。清华大学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南通新微研究院等重点大院大所为支撑的“3+3+N”产业创新平台体系。新建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上海电气南通中央研究院开工建设,南通高等研究院成立,全市高端创新平台总数突破30家。在高端纺织产业,全力引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成立了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在新材料产业,依托南京大学雄厚的科技与智力优势,南通市政府与南京大学共建了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在电子信息产业,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研发力量、人才优势和综合技术实力,合作成立了中科院南通光电工程中心;依托清华大学陆建华院士团队,南通市科技局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南通卫星互联网协同通信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与南通大学合作成立了“南通智能信息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并且由南通市政府出资建立了南通先进通信研究院;在船舶海工产业,南通高新区、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南通贝斯特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三方投资注册成立了南通诺德瑞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智能装备行业,由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出资成立了南通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在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出资成立了吉林大学(如皋)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此外,还成立了南通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南京工业大学南通高技术研究院、南通智慧建筑产业研究院、南通河海大学海洋与近海工程研究院等平台。

4、构建了以鑫缘茧丝绸等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为引领,江苏中洋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运行绩效考评优秀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支撑、东丽纤维等省级外资研发机构为补充的企业创新平台体系。目前我市拥有科技创新平台1752家,其中省级以上401家。国家层面:目前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中远船务、中天科技、联发纺织、富士通微电子、中远川崎、林洋能源、招商局重工、海星电子、江苏鹏飞)。此外,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列入“豪华游轮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天科技股份公司、中洋集团公司列入国家工程技术研发平台;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进入“具有国际有影响力企业研发机构”;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通灵流体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3家企业进入“全国一流企业研发机构”的省级重点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库。省级层面:建有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1家;省级工程中心22家;省级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6家;省企业院士工作站43家;省级科技服务平台19家。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3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以及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等省院士企业研究院、海安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获得省立项或奖补支持。市级层面:建有市级企业创新中心2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2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98家;市级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65家;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5家;市级协同创新研究院4家;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11家,其中开放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家。

5、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科研院所密集地区和中科院系统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133所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建立校企联盟916个。此外,引进建设了上海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南通分中心。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5家)。对市区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实际支付的合作经费给予补助。

6、构建了涵盖科技服务业多种业态的数据应用和科技研发型项目招引培育体系。累计认定新开工亿元以上数据应用和科技研发型项目116个(其中:小咖秀、商客通等2个项目被认定为招引人才类10亿元特色服务业项目;人力宝信息科技、赫程信息技术、美旺网络技术服务等3个项目初步认定为招引人才类10亿元特色服务业项目),认定市区科技研发型培育企业161家。此外,南通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南通诺德瑞海洋工程研究院等13家以自主技术研发服务为主业,持续为其他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成功申报江苏省研发型企业。

三、具体建议的落实

我市目前已经初步建成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围绕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科技支撑,结合您所提建议,下阶段,我们将开展如下工作:

1、布局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根据《关于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通政发〔2019〕10号)文件精神,围绕我市“3+3+N”产业发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招引培育、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一是制定出台《“3+3+N”产业重大科技研发机构建设方案》,对已建和新建省级以上公共研发机构加大推进建设力度。推动大院大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是鼓励合作主体共同投资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集成各类科教资源,开展市场化技术中试和企业孵化。大力引进知名高校院所来我市设立产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2、布局建设一批重点企业研发平台。一是实施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工程。以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为目标,组织运行绩效考评优秀、竞争优势明显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点。二是实施市级企业研发机构提升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选择部分质态较好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重点实验室,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择建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企业院士工作站;选择一批成长性细分领域科技小巨人企业申报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三是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覆盖工程。充分利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优势,积极引进其与我市骨干企业联合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研究院,并作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培育梯队;继续组织认定一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和支持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立协同创新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

3、布局建设一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一是以南通“3+3”产业发展为重点方向,以规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为基本遵循,以数据应用和科技研发型项目考核为有效抓手,建设与南通产业发展配套的小试中试工程化、孵化加速产业化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创业和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管理咨询、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等业态向社会提供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服务。二是学习借鉴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区的制度举措,跨江共建共享创新开放平台,推动张江高科技园区、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与启东生物医药园区共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院所等平台载体,吸引、孵化一批医药高科技成果和企业来通转化和产业化。三是加快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为上海研发、南通孵化或上海成果、南通转化项目提供最优越的承载条件。研究出台有针对性地鼓励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孵化链条,构建公共技术研发、转移转化等科技服务链,打通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通道,为沪通两地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等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与保障。

4、做好现有高端平台的管理服务。跟踪服务联发纺织院士企业研究院和联发高端纺织技术研究院建设。做好 “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服务。加大对我市引进建设的重大产业创新平台的改革力度,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创新团队持股控股为重点,增强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活力、面向市场的能力,提高平台的运营绩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来,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加大对重大研发平台、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资金扶持,用绩效考核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加快科技平台功能提升和服务能力提升步伐。

5、加大科技服务项目招引,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参加市项目办产业项目建设工作,以科技服务业项目招引考核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以1亿元数据应用与研发型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崇川区、港闸区、开发区掀起科技服务业发展新高潮。做好认定的116个项目的跟踪服务,集中资源扶持培育,加速项目成长发展。做好5亿元、10亿元重大科技服务业项目的培育,围绕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成长发展,在土地、办公用房、启动资金、人才奖励等多方面加大资源聚焦和扶持。做好重大项目产业生态培育,创造良好共生环境,以大带小,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以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为重点,积极培育港闸区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开发区创意设计服务业集聚区。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