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层次科技研发平台招引和培育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01 17:24 累计次数: 字体:[ ]

陈翔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高层次科技研发平台招引和培育的建议”已收悉,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所提出的“1、鼓励引进产业研究院;2、鼓励企业建设研发平台;3、鼓励升级现有平台;4、鼓励人才引进;5、要注重平台质量”的5项建议,是促进我市高层次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和发挥作用的重要措施,我们将予以采纳和充分考虑。近年,我们也针对于此开展了一些具体工作。经研究,现对您提出的建议办理意见如下:

一、目前产业创新平台的引进和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招才引智”与“招所引院”,建立市政府主导引进、鼓励区政府引进、指导县(市)政府引进的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共建模式,引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校院所与我市共建产业创新平台。

目前全市已成立的产业创新平台有24家,分布在“3+3+N”产业的多个领域。其中在高端纺织产业领域2家,船舶海工产业领域4家,电子信息产业领域4家,智能装备产业领域3家,新材料产业领域2家,其它新兴战略产业领域9家。

截止2017年末,24家大院大所产业创新平台实际投资6.48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投资5.45亿元,有研发办公场所面积25.98万平方米,研发设备1055万元,专职研发和管理人员408人,兼职人员393人。开展科技合作项目97项,合作经费4967万元;服务企业393家,服务收入3049万元;获得科技计划立项22项,经费1891万元;申请发明专利421件、实用新型专利86件,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41件、实用新型专利62件;孵化科技型企业12家,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启东光电遥感中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建设项目获得省科技厅省创新能力建设计划立项支持。我市的产业创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运行成果。

二、目前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情况

2017年度,全市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2家。新认定市级企业研究院2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截止2017年,累计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机构10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研发机构(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608家。建成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含高校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2家、研究生工作站206家。建成市级企业研究院8家、协同创新研究院4家、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36家、重点实验室50家和院士工作站4家。据2017年省统计,2016年度我市114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建研发机构1001家,建有率87.7%。

2017年,我市13家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获得绩效后补助,补助经费730万元,获补助机构数和金额均列全省第四。

三、现有平台提质增效方面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市多措并举推进各类研发平台在运行管理上提质增效,在建设层次上提档升级。

一是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市本级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通政发〔2015〕89号),从政策引导、管理资金等方面入手,突出支持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企业创新平台的引导和扶持。对新通过验收或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20万元奖励;对经认定的市级企业研究院、协同创新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分别给予200万元、150万元、50万元资助;对高校院所新建的市级重点实验室,给予50万元资助;对经认定的市级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给予40万元资助。

二是引导和鼓励现有平台提档升级。2017年组织专家对申报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进行评估,推荐申报1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企业院士工作站、33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组织推荐全市29家企业与人才联合申报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项目。当年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42家;全年全市新入选省“科技副总”特聘专家21人,累计有159人。同时做好国家和省级平台建设和管理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并认真按照要求组织开展了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技服务示范区、企业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合作前瞻性项目的验收工作。

三是积极培育和扶持企业自发平台建设。先后出台了《南通市企业研究院认定管理办法》(通科条〔2016〕88号)、《南通市协同创新研究院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通科条〔2016〕89号)、《南通市企业院士工作站认定管理办法》(通科条〔2016〕90号)、《南通市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通科条〔2016〕92号)以及《南通市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管理办法》(通科条[2016]91号)等一系列管理办法。2017年按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认定条件,组织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家;组织对市级企业研究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申报材料进行了初审和专家评审,新认定市级企业研究院2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2家;组织专家对市级企业研究院、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认定验收。

四、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措施

近几年来,我市全面围绕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江海英才计划,积极为人才服务。

一是构建配套政策体系。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人才新政26条”,市委、市政府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江苏“一中心一基地”战略,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南通市市区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津贴和购房补贴实施办法》等政策。同时由人社、科技、财政、房管、公安等部门制定出台22个配套实施细则,重点聚焦人才引进、创业扶持、体制机制、使用评价、人才服务等环节。围绕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打造创新之都,研究制定了《关于支持中央创新区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若干政策意见》、《南通市中央创新区人才安居工程实施办法》,目前,已有8个创新平台项目与中央创新区签订了落户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

二是突出招引高端化人才。实施江海英才计划、产业人才发展“312”行动计划,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实施南通人才工作全面接轨上海“月月有、家家到”系列活动,每年都分批组织重点企事业单位赴天津、北京、南京、成都以及东北、西北等地开展高层次人才资源合作与招聘活动,动员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招引人才。全市累计引进国家级专家158人,省“双创人才”322名,市江海英才计划281人(团队),4位院士来通创办企业。

三是重点培育本土化人才。实施“南通市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设立“企业家日”,举办“张謇杯”南通杰出企业家、“三名”人物、“三创”人物评选活动,选树企业家领军人物,充分发挥“头雁效应”。发挥南通基础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重点学科建设,打造以南通大学为核心的本土人才培育基地。实施“通籍英才归雁计划”,鼓励南通学子反哺家乡。积极培养乡土人才,我市有220名乡土人才入选首批省“三带”行动计划。

五、科学规划平台建设质量

我市在《市政府关于市本级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通政发〔2015〕89号)中明确支持重大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加大力度引进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院士等领衔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在通建设重大公共研发平台,对重大科技平台采取“一事一策”予以支持。

在引进和培育产业创新平台过程中,从平台依托高校院所的学科发展水平、科研实力、成果转化能力、人才团队层次以及平台建设发展规划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并结合我市产业结构特点和科技创新要求,科学合理地确定资金和政策支持方案。

在平台的考核方面,根据平台的建设进程和发展阶段,结合平台运行的年度工作计划,制定量身定制的考核方案,按照协议落实考核机制,将协议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年度,每年考核一次,并作为年度政府拨款的依据;实行季度报告制度,强化建设过程中的监督、协调管理,督促其聚人才、出成果、见成效。通过平台的建设,集聚高层次创新资源,推动培育“种子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六、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1、进一步加大支持和引进力度。推动设立产业创新平台引进专项资金,鼓励国内外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到南通设立产业创新平台,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平台建设的前期论证、基本建设、仪器设备购置和建设初期的运行费用补贴等。此外,结合中央创新区建设,推动加快出台大院大所招引政策,同时加大与高校和中科院系统院所的对接,吸引到我市设立产业创新平台。

2、进一步提升建设和创新水平。积极帮助各类平台争取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科技资金扶持。项目、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要优先满足其建设需求。同时加强平台先进仪器设备购置和使用,做到仪器、人才与研发相匹配,发挥好设备支撑人才、研发的作用以及通过大仪平台提高设备使用率。对创新平台围绕3+3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而开展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给予重点扶持;对“3+3+N”产业企业与之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补贴额度适度上调。通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方式,帮助组织创新平台与产业对接,发现、掌握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技术需求,让研发平台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服务、支撑产业的作用。

3、进一步加强科学化运行管理。形成“政府引导、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行和开放共享”的管理机制,健全产业创新平台的理事会决策与院(所)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团队核心人员的“灵魂”作用。推动建立适应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运行机制,引导产业创新平台向事业单位建制、企业化运营发展,充分发挥一院(所)两制的优势,破除制约市场化运营的制度障碍,特别是在项目决策、资金使用、人才引进、绩效激励等方面。通过改革和科学管理提升平台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优化投资环境的催化剂、产业转型升级的制高点、集聚人才的示范点。

4、进一步招引和集聚优秀人才。围绕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全面启动实施青年人才倍增计划,从2018年开始,利用5年时间,集聚50万名大学生和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积极实施“通籍英才归鹰计划”,推动不少于2万南通籍高校毕业生返通。实施“百名优秀青年人才进国企工程”,面向全国公开招聘100名企业发展急需的优秀青年人才。对于已建产业创新平台,切实落实市人才政策,提供引进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对大院大所中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首席科学家,按“江海英才”计划要求,给予优先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