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纯文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南通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等建议,具有较高的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经研究,现予答复如下。
一、我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
近几年,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激发创新主体活力,营造开放包容、高效协同、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生态,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助推我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激励力度不断加大
推动出台“新科创30条”“人才新政4.0”,对原有科技、人才政策进行全面升级。新增科技招商、前瞻性技术专项、概念验证中心等政策亮点。市本级科技政策扶持资金逐年加大,预算安排数从2020年的24400万元提高至2023年的42000万元,增长72.13%。截至2023年末,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位居全国第36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48.77%,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增幅3.1%;2021-2023年认定科创项目分别为246个、704个、1428个。
(二)科创主体质效不断提升
2023年,认定高企1608家,总量达到3622家,增幅全省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290家,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7个项目入选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其中入选省重大成果“揭榜挂帅”项目2个,全省第二;实施市“揭榜挂帅”项目20个;26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通富微电先进封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702项,合同总额7.2亿元。
(三)载体平台建设持续推进
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开始运营,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等高层级平台签约落户,南通科技大市场建成运营,高新区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苏中唯一。2020-2023年,新增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20家,孵化载体建设成效获省政府督查激励通报;新增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10家、83家;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0家。
(四)创新发展生态持续向好
连续四年入围“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候选城市。如皋获评国家创新型县(市),启东、海门获评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全市域创新型县(市、区)总量全省领先。南通高新区综合排名首次挺进全省前十,省级高新区前五名我市独占两家。“通科贷”等贷款规模超60亿;持续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民生科技支持力度,南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得科技部专家验收,省以上科技项目立项41项。持续开展“通创荟”科创大赛,2023年省赛、国赛入围数全省第三。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优化政策体系维护企业利益。对现有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同时加强对上海、苏州、无锡等先进地区政策的学习研究,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等政策体系。与时俱进调整政策支持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取消兑现门槛高、长期未兑现的政策条款,提高政策的实用性、精准度和撬动力,在政策资源分配和服务提供上做到统筹兼顾,让企业更满意、让人才更有获得感。
二是聚焦未来产业加强政策供给。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通政发〔2024〕23号),重点布局未来空天、未来海洋、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未来健康六大未来产业方向,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上予以倾斜。研究出台《南通市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围绕低空经济、细胞与基因技术、通用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子领域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三是创新财政支持方式促进科技招商。创新性提出以“拨—投—股”方式支持重大科创项目,对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实现“无偿支持”向“无偿支持”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转化。瞄准产业发展前沿领域,组织项目申报,市、区两级协同发力,撬动高校院所资金及社会资本投入,用“政府引导+市场接力”模式促进科技招商,营造更优科创生态。
四是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一流环境。针对企业和高级专家需求,开展定制服务,解读政策、辅导人才项目申报和税前扣除。根据《江苏省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不断创新技术技能导向的评价机制,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唯奖项倾向,强化技术技能贡献,突出工作业绩,让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体现。
五是强化政策宣传不留死角。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科技、人才、税收等惠企政策的宣传工作,举办科技政策“集中宣传月”等活动,编印新版政策汇编,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比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确保政策宣传覆盖面不断拓展,打通政策宣传的“最后一公里”。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