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人大第十六届四次会议第583号建议的答复(关于引导民营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建议)
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4-09-13 09:22 累计次数: 字体:[ ]

马海燕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引导民营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建议”收悉。首先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厚爱和支持!您提出“出台针对民营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奖励力度;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建立研发台账”等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相关情况

民营经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民营企业是我市科技创新的主力军。2023年,南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增幅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其中民营企业贡献显著,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9.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0.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0个百分点。全市362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90%以上是民营企业,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8.77%。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通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大力推进载体平台建设、强化产业人才支撑,积极开展沪通科技合作、统筹创新资源,着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全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提升民营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一)落实《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加强科创引领。通过科技立法,《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已经于2023年11月正式发布,2024年1月起正式实施,进一步强化科技统筹顶层设计。2023年修订了科创“30条”政策,引导并推动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如: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支持科创项目落地,对优质科创项目和初创型科技企业单个项目最高资助1000万元;实施市重点研发计划,以“揭榜挂帅”方式支持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单个项目最高资助500万元;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根据企业上年度应税销售收入情况给予最高45万元奖励,对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入选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和5万元奖励;加强基础科学研究,设立南通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项目、青年创新项目和面上项目,单个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20万元、10万元资助等等。“新科创30条”新增科技招商、前瞻性技术专项、概念验证中心等政策亮点,更大力度推行认定类科技政策“免申即享”“简申快享”,全面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精度、兑现速度,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实力取得新提升,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82%,较上年提升0.08个百分点。

(二)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提质升级,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市科技局积极推进我市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平台,持续打造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2023年,市政府与东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海洋研究院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正式签约落地,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获省认定,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签约落户,启东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医学创新研究院。2023年全年新增3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历史新高。新增1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28家创新平台列统省新型研发机构。连续3年有新型研发机构获省立项。制定15家重点大院大所“一院一策”提质升级方案,清单化推动平台与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展省级以上科创载体培育,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全省第三。组织申报省级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32家,建成市级加速器7家,孵化载体建设成效获省政府督查激励通报。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陆续落地以及企业研发机构的不断提质升级,将大幅提升我市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三)实施“江海英才”计划,加强创新人才招引。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强引擎,我市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不断推出人才新政,注重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模式,不断完善创新型人才流动和服务保障模式,积极为企业提供创新人才支撑。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13年,早在2010年市委、市政府就下发《南通市江海英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南通市江海杰出英才奖评选奖励试行办法》《南通市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评选奖励试行办法》《南通中高技能人才成就奖评选奖励试行办法》,设立了江海杰出英才奖、南通市留学归国人员成就奖、南通市高技能人才成就奖等对我市科研人才进行奖励、激励。2023年我市又发布《关于更大力度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人才新政4.0”,设立“南通人才日”,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清华大学南通周活动,新入选省“双创”人才(团队)77个、列全省第二。修订《南通市支持引进外国人才若干便利化措施》,进一步优化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居留许可审批事项。2023年全市外国高端人才数达到938人,增幅70.24%,7个人才团队入选省科技类双创团队,全省第一。

(四)完善研发活动监测制度,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企业不仅是创新主体,也是我市研发投入的主力军,从历史数据上来看,我市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5%以上,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在加强创新主体培育的同时,市科技局积极做好企业研发投入监测工作,指导企业从研发活动立项开始就加强研发经费支出全过程管理,做到有计划、有项目、有建账、有统计。自2022年起实施《南通市重点企业研发及相关情况调查制度》并在市统计局备案。每年对调查制度进行修订,突出了研发内部支出、研发人员等重点指标,优化了监测指标体系,强调对企业研发投入增速的测算,2023年我市纳入省重点监测研发企业共计325家,根据企业研发投入年报进行扩样监测的企业数达到731家。通过企业研发投入数据监测及时掌握全市重点企业的研发活动动态,对研发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和趋势研判,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每年联合市统计部门对企业研发投入监测数据进行核查,通过实地查看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系统、研发人员名单、研发项目资料、专利证书等,对企业填报的研发活动相关的重点监测指标填报数值与相关研发台账和财务系统数值进行比对核查,进一步推进数据质量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全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要求以及“民营经济31条”,聚焦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需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提升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助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

(一)更加注重科技政策产业前瞻性。全市科技系统将坚定不移地抓牢“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因子,聚焦未来产业发展发展,推动科技政策赛道化。围绕主控类与车规级IC、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高端植介入器械、算力与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7个成长型未来产业,成立工作专班,组建未来产业发展智库,编制未来产业图谱,系统谋划、前瞻布局。出台加快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构建“技术创新—前瞻识别—成果转化”的前沿技术产业化路径,全力开辟产业升级新赛道。聚合政策、基金、平台等要素资源,用好“拨—投—股”的支持方式,通过财政资金“无偿拨款—项目投资—股权转化”的循环使用,推动具有重大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落地。

(二)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落实好“人才新政4.0”,支持企业充分利用人才工作站点,积极申报“双创计划”“江海英才计划”等人才项目,加快推行“揭榜挂帅”制、“赛马”制等,集聚更多攻克“卡脖子”等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加大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强企业青年基金项目申报的组织和服务工作,支持一批企业青年科研骨干开展创新研究。精准招引产业人才,推动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引领产业。

(三)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持续加强高企培育,强化组织统筹和申报培训指导,抓好梯队培育,完善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优化提升企业孵化载体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继续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支持企业加速做大做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或参加国家、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创新中心;鼓励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先推荐龙头企业进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支持其上市融资,鼓励企业运用科创板加快发展壮大。强化科技金融政策扶持,落实好“科技金融12条”,提高政府投资资金引导能力,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推出投贷联动贷款进一步扩大“苏科贷”、“通科贷”覆盖面,谋划成立未来产业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继续抓好科技金融、高企和企业研发加计扣除等创新政策落实,带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研发新产品,提升竞争力。

(四)更加注重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在深入企业面对面服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重点做好企业服务:一是政策信息服务。加强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申报信息、产业前沿技术信息推送,让企业更好地把握产业政策、产业方向,充分利用政策得实惠。二是上下游企业交流服务。推动创新联合体成员加强交流合作,特别是存在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服务、产品供应服务。三是企业难题服务。加强对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落实包容审慎执法的监督指导,不断规范、完善免罚轻罚行政程序,让“五张清单”和包容审慎执法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充分给予民营经济经营主体自我纠错机会,增强经营主体发展信心,从而调动民营经济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