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大凯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参考张江科学城和广州生物岛的模式构建南通张謇科学城的思路和规划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您分析了我市建设张謇科技城的必要性和建设张謇科技城的基础,并提出了如何规划建设张謇科技城的四点建议,非常全面且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经与工信局会办,并对张江科学城和广州生物岛模式进行了全面学习,调研了目前南通建设张謇科学城的基础,研究了下一步工作打算,对您的建议将在今后工作中逐步进行采纳和持续推进。
一、张江科学城和广州生物岛模式
(一)简介
1.张江科学城:位于上海市中心城东南部,浦东新区中心位置,起源于1992年7月创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张江园区纳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7年《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正式获批,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承载打造世界级高科技园区、国家科创中心的战略任务。经过32年的发展,科学城充分依托国家实验室建设和高校、科研机构等,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和新兴技术领域,集聚了一批全球顶尖创新企业和人才资源,形成了“一心、两核、多圈、多廊”的空间布局,打造出“两园、两谷、一岛、多基地”的产业发展格局,转型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城。
2.广州生物岛:位于广州地理中心,规划面积1.83平方公里,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广州开发区辖下的生物岛与科学城组成)的核心载体,2008年被列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为国家战略项目和省市核心建设项目,并纳入广州开发区“两城一岛”重要战略发展平台;2010年广州国际生物岛有限公司成立,主要负责生物岛的投资开发、经营管理和招商引资;2011年广州国际生物岛举行开岛仪式,首批生物科技企业签约入驻。截至目前,已有逾200家生物技术相关企业入驻。生物岛聚焦生物新药创制、生物能源、生物信息、基因工程与蛋白质工程和海洋生物等高端产业环节,致力组建广州国际生物科技企业联盟和广州国际生物产业投资联盟“两个联盟”,建设全球生物科技开放创新和技术转移孵化中心、全球生物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生物产业国际人才培训中心“三个中心”,构建产业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生活配套服务“五个平台”,打造生物产业高地。
(二)成功经验
一是坚持国家战略引领。始终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受益于国家大力支持浦东和珠三角开发开放的战略平台,依托国家政策导向和改革大局提供了充足的发展源动力。
二是勇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通过大胆试、大胆闯,围绕打通创新链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解决创新主体的迫切需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是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聚焦重点特色产业领域,布局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和孵化基地,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打造一流的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集聚培育了一批全球顶尖创新创业企业和高端人才资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是持续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张江科学城围绕“3+3+X”产业体系,加快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强数字经济培育;广州生物岛聚焦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研发和创新环节,通过布局重大平台和推进国际合作,吸引了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发展格局。
二、南通建设张謇科学城的基础
一是战略叠加优势前所未有。南通处在我国沿海和长江经济轴带的“T型”交汇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是上海“1+8”大都市圈长江以北的唯一城市,也是江苏“1+3”功能区中扬子江城市群、沿海经济带、环太湖科创圈的重要一员,既有跨江出海、联通南北的枢纽优势,也有依托上海、链接全球的窗口优势,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承担着沿江向西服务长江中上游发展、沿海向北传导带动江苏沿海地区崛起的重任,扮演着“综合型战略支点城市”的重要角色。随着国家战略的加快落地,政策红利的加速释放,近三年我市有40多个事关长远、撬动全局的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事项纳入国家规划计划,近60个项目纳入国家级改革试点,国家战略势能正加速转化为南通发展动能。
二是枢纽门户地位日益凸显。南通“海陆空、江海河、公铁水”大交通格局全方位突破,实现了1小时直达上海、2小时通达上海大都市圈所有城市、3小时联通整个长三角,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呼之欲出。一批重塑区域交通格局的战略性工程取得历史性突破,在苏通、崇启、沪苏通大桥的基础上,2022年张靖皋长江大桥、海太长江隧道、北沿江高铁、通苏嘉甬高铁等4条过江通道先后开工建设,跨江大桥长虹卧波,“八龙过江”格局加快成型。通州湾新出海口拥有“铁路连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优势。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重要组成部分的南通新机场建成后将与虹桥、浦东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
三是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南通与全国近300所高校院所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通设立分中心,11所高校在通设立技术转移中心,一批校地合作项目落子南通,为产业发展集聚了一批高端科技人才,攻克了一批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沪通签订第二轮合作协议,合力打造长三角具有引领性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融入环太湖和苏锡常通科创圈,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等协同创新模式,为南通带来更深度的产创融合、更开放的科技合作。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迈上百亿台阶,产业投资和创新发展两大基金集群携手中金资本、招商局资本、深创投、元禾控股、清控银杏等知名投资机构,链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服贸基金、江苏省政府投资基金等上级基金资源,构建起覆盖科创项目孵化、成长、成熟、爆发全周期的基金支持体系。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南通在建设张謇科学城方面,将继续谋划、持续推进。
一是抢抓发展战略机遇期。南通当前战略叠加优势前所未有,重大机遇弥足珍贵。加之“一个人影响了一座城”的爱国实业家张謇,为南通打下中国“近代第一城”产业基础。南通要倍加珍惜能有这么多国家战略在南通交汇叠加,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战略机遇期,依托国家政策导向、改革大局、张謇名人效应和南通现有发展基础,学习借鉴张江科学城和广州生物岛的成功经验,持续谋划建设张謇科学城。
二是加强统筹谋划。可以把建设张謇科学城与推动共建产业创新协同区尤其是北岸先行区结合起来,一体推进,统筹谋划。设定明确的发展定位,将张謇科学城建成国家一流高科技产业核心区和创新中心,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定清晰的发展目标,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集聚、国际合作等方方面面,既要有短期的发展目标,还要有长期发展规划,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持续打造张謇科学城雏形。
三是加快产创融合。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引领。大力推进科技招商,招引一批“四有型”科创项目;健全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研发平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支持企业在细分赛道、细分领域以创新成果开辟新赛道,支持骨干企业牵头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重视企业科技创新初期阶段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让科技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产业创新实效。推动平台载体建设。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发挥优势,和企业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吸引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形成科研与产业的良性互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竞争热点,实施省以上前沿技术研发项目,每年择优支持10项以上产业前瞻技术创新项目研发,以“揭榜挂帅”方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卡脖子”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与技术交易市场,探索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立市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实施“千企百校百场”科技成果对接洽谈活动,加强与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交流合作,进一步发挥南通科技大市场、国家技转中心东部中心等平台优势,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四是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高标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精明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实现城市和产业融合、布局和功能统一、生产和服务联动、经济和生态共生,打造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治理高效的现代园区;建立国际创新型企业和创业孵化器,组建跨区域创新联合体和产业联盟,共同推进产业技术攻关;加快将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转变成产业创新集群,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关注和参与。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切实发挥好高端平台的“磁吸效应”,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促进高层次人才交流互动;建立人员遴选流动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探索推进营商环境优化。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制度创新为先导,制定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和全面创新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引导资本精准滴灌;推进“拨—投—股”支持机制,形成财政资金“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推进管理机制创新,探索“管委会+开发公司”模式,建立高效的管理机制,确保科学城的规划、建设、运营高效有序。
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