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5月29日下午17:00
主题:打造科创强引擎,建设创新型城市
地点:绿洲国际假日酒店
发布人:南通大学副校长华亮
市科技局局长吴佳华
市教育局副局长许新海
市知识产权局专职副局长蒋爱龙
海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文锦
崇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炜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周锦南
图文实录
周锦南:
各位媒体朋友、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新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我们南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点,正积极拥抱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致力于建设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现代化城市。
在本场发布会之前,我们特别组织了一次媒体记者的实地观摩活动,让大家有机会亲临南通市的几个与未来产业紧密相关的项目现场,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些项目的发展活力和创新魅力。这不仅加深了大家对南通市未来产业发展的认识,也为我们本场发布会增添了更多的实际意义和生动内容。今天我们邀请了南通大学副校长华亮、南通市科技局局长吴佳华、市教育局副局长许新海、市知识产权局专职副局长蒋爱龙、海门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张文锦、崇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徐炜为大家详细介绍南通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相关情况,并回家在场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市科技局吴局长介绍一下南通市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的整体思路和规划。
吴佳华: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空间。南通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加快对未来产业的前瞻研究和谋篇布局。
近期,我市以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为契机,统筹推进与上海未来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立足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将南通市区作为未来产业主承载地,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按照“扎堆、集聚、连片”的原则,将优先发展主控类与车规级IC、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高端植介入器械、算力与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7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当前,科技部门已经成立了工作专班,建立了由海内外科技界、产业界和投资界众多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南通未来产业发展智库,同步编制未来产业发展图谱。为更好地向社会各界宣传介绍我市成长型未来产业专家智库和产业图谱的相关情况,我在此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解读。
1.我市培育未来产业的创新生态基础
近年来,聚焦我市具有一定基础的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技术等未来产业领域,我市通过技术攻关、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组合拳”,为成长型未来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一是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每年瞄准未来产业,布局实施前瞻性技术创新专项,推进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助推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优化政策环境,陆续出台《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发布“新科创30条”,制定“人才新政4.0”,大力推行认定类科技政策“免申即享”“简申快享”,全面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精度、兑现速度,持续解放和激发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潜能。
三是加强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引导各类政府产业投资基金以一定比例支持未来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应未来产业特征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入,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2.推动成长型未来产业发展的考虑
一是培育未来产业是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必然选择。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国际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和经济加速渗透融合,未来产业将成为世界经济激烈竞争的战略要地。积极培育未来产业,有助于顺应国际科技发展浪潮、抢占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从国内看,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南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成长型未来产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金量”,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培育未来产业是贯彻落实国家、省重大决策部署的区域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国家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印发《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和《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5个100”行动方案(2024-2026年)》,对未来产业均进行了系统谋划部署。上海、杭州、深圳、合肥等先进地区和苏州、常州、无锡等省内城市都在竞相布局未来产业。南通此次发布的7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就是主动服务国家、省重大决策部署的区域实践。
三是培育未来产业是新发展格局下重塑南通区域优势的现实需要。未来产业已成为新发展格局中优势重塑的主战场,而且未来产业生态系统存在锁定效应,先进入者具有显著的“先行者优势”,后期追赶超越要花费数十年时间。南通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要想实现“超车”“领跑”,就必须把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放在首要位置,实现有效突破,建立起优势,带动整体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持续打造具有江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未来产业“专家智库”和“图谱”的基本情况
第一,“南通市成长型未来产业专家智库”是立足于我市未来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提高我市未来产业建设工作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战略资源。我市按照紧盯技术发展前沿成果、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跟踪资本投资最新动态的基本要求,以专业、多元、开放为基本原则,通过定向邀请、单位推荐等方式进行遴选,汇聚了一批产业界、投资界、学术界等各个方向的行业大咖和技术专家,为我市未来产业布局、战略规划引领、产业政策制定和项目招引建设等方面提供专业领域的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比如算力和通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邀请了华为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田奇、阿里巴巴通义实验室NLP方向负责人黄非、科大讯飞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刘聪等作为专家智库成员,为该领域提供咨询保障。)。专家智库按我市聚焦的未来产业门类进行划分,下设7个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各技术领域的咨询工作。
“专家智库”的主要作用和意义:一是辅助政府决策。提供专业的产业研究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策略、方法等方面的支持。二是提供咨询服务。在未来产业布局方向、制定配套政策等方面,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针对的政策建议和配套的解决方案。三是利于人才储备。成立智库的过程,就是从全国各地遴选各行各业顶尖人才的过程,不仅能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人才和思想支持,还能为我市储备顶尖人才。
第二,“南通市成长型未来产业图谱”是我市围绕未来产业发展,按照产业分类、资源分布、企业情况等制作的一张战略“藏宝图”。图谱由产业链全景图、创新资源“热力图”、代表性企业、代表性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信息构成,能够更好的展示未来产业发展全貌,助力战略规划和投资决策。图谱实行动态更新,定期进行修订补充,以反映最新产业发展状况。
“图谱”的主要作用和意义:一是有利于加强全市产业统筹布局。通过未来产业图谱的编制,对全市未来产业基础和谋划布局进行摸底研究,有利于推动全市产业有序发展、错位竞争,实现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二是有利于推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通过产业地图编制,有针对性地优先支持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板块聚焦发展相关成长型未来产业,精心布局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的显示度和集中度。三是有利于推进精准招商和项目落地。通过产业图谱编制,将7个成长型未来产业全国布局与有关资源进行集成与图示,能为针对性招引相关项目提供指引,有利于促进项目快速、精准落地。
以上是我市关于未来产业发展的整体思路和未来产业专家智库、产业图谱的相关情况介绍,谢谢大家。
周锦南:
感谢吴局长的介绍!
接下来,我们进入提问阶段。请各位有问题的记者举手示意,并在提问时告知您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新华日报:
我是新华日报记者,刚才的介绍中提到,南通将优先发展主控类与车规级IC等七个未来产业方向。未来产业包含很多赛道,为何南通选择这七个未来产业作为优先发展方向?
吴佳华:
发展未来产业是我市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构建竞争新优势、下好发展先手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科技强市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初步选择了主控类与车规级IC等七个方向作为我市未来产业优先发展项,主要有以下三点考量:
一是因地制宜,立足我市的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不是无根的“浮萍”,需要立足我市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科技创新不是赶时髦、更不能叶公好龙,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众多,我们要结合南通实际,找准优势领域、细分赛道、精准突破。比如,我们发展未来产业的主要承载区目前拟定在市区,就是考虑到未来产业对高层次人才高度依赖,而市区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供给能很好满足高层次人才的生活和发展需要。再比如,我们拟定发展合成生物和高端植介入器械方向,是因为我市在生命健康领域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集聚了一批包括修实生物、百优达等在内的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的优秀企业,这些企业在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生产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发展合成生物与植入式器械产业,能够进一步推动生命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是拥抱“蓝海”,考虑产业的高成长性。选择7个优先发展的成长型未来产业,主要考虑以上细分领域正处于产业结合与市场转化的爆发式增长前期,产业发展的赛道足够宽、潜力足够大、尤其在创新药物、新能源汽车等大赛道领域的应用场景广阔,既不是技术处于萌芽阶段的“空中楼阁”,也不是技术高度成熟、竞争内卷的“红海”市场。
三是紧盯“上海”,实现与上海的同频共振。我市作为上海“1+8”大都市圈的核心成员,与上海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上海是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正在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结构层级较高、科技基础设施完备、人才资源丰富。我市发展未来产业,应当主动融入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战略规划中,充分借力上海的创新资源和人才优势,推动与上海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形成“1+1>2”的聚合效应,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集群。
江苏广电:
我是江苏广电记者,请问市场监管(知识产权)部门在支撑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蒋爱龙: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之间的桥梁纽带。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2023年,南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绩效跃升至全国第十位,实现连续四年进位。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为全省第三个知识产权“双示范”城市。截至今年4月,全市有效发明专利量47667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1.56件。
一是深化知识产权强企赋能工程。实施专利培育“滴灌计划”,以全市440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小升高”培育企业为重点,根据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实行“一企一策”梯次化培育,促进发明专利创造量质齐升。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企业数占比分别达到84%、41%,居全省第一和第三位;获得中国专利奖9项,江苏专利奖7项。今年1-4月,全市新增有效发明专利3078件,同比增幅81%,创新发展势头强劲。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累计“贯标”企业3600余家,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118家。
二是实施知识产权强链增效计划。围绕我市“616”现代化产业体系,在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集成电路、5G等重点产业布局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针对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专利导航,研究产业链细分领域专利布局前沿动态,为区域产业规划、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风险防控提供决策参考,如皋氢能及燃料电池和南通船舶海工产业专利导航分别入选国家、省优秀案例。
三是推进高价值专利培育战略。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联合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设立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布局一批权利状态稳、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专利成果,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累计建成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9个,以项目化方式设立市级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10个。截至2023年底,全市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9件,提前2年完成“十四五”预期目标。
四是开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建成“知慧通”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集成数据检索、产业分析、价值评估等功能,为创新主体提供智能化、便利化公共服务。实施专利转化“雨露计划”,每年助力400家以上企业实现专利技术转化不少于1200件。打造“通知贷”服务品牌,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近三年质押融资备案金额达172亿元,惠及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余家。实施知识产权“指南针”计划,成立企业上市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为80家拟上市、走出去企业防范知识产权风险。
下一步,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将以知识产权国家“双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快构筑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生态体系,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源头活水”,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实践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作出知识产权更大贡献。
南通广电:
我是南通广电记者,请问我市如何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发展?
周锦南:
这个问题,我们先请市教育局许局长回答一下。
许新海:
我市现有本科院校3所、高职院校6所,其中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1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3所、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2所。在校生近15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生7.01万人、高职学生7.61万人。目前我们正扎实推进高校重点项目建设,加快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推动我市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有效推动校地合作事项落地实施。去年10月,我市与南通大学签订战略协议,项目化推进与南通大学融合发展、协同创新。为扎实推进重点任务实施,组建七个工作组,明确牵头单位、协同部门和工作职责。去年年底,我市与东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协议签订后,市领导多次带队赴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汇报相关进展,目前校地双方正围绕地块选址、专业设置等具体事宜进一步对接,明确具体实施路径。
二是加快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培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市域产教联合体旨在通过有效整合区内各种产教要素和产教资源,推动学校与企业在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截至目前,我市已成立1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船舶与海工装备市域产教联合体获首批省级立项培育。整个联合体涵盖8家行政单位、17家学校、262家企业、23家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学会协会。作为省级培育单位,船舶与海工装备市域产教联合体一年来承担了“纯电动海河联运智能集装箱船舶研发”等省市级研究项目30多项,为船舶企业开展船舶设计与改装检测技术服务、技能培训与认定等工作,累计服务经费达4000余万元。同时联合体成员单位共建了“江海红帆” 产教融合党建联盟,形成校企联合党建联盟新模式,开创联盟与联合体双轮驱动的产教融合新格局。
周锦南:
产教融合的具体案例,再请南通大学华校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华亮:
南通大学牢牢把握南通改革的时代脉搏,聚焦南通发展走向和战略重点,与南通市委市政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指引下,学校在实现校地创新协同方面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不断优化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将核心生产过程融入教学,促进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学校以区域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为牵引,共建了“通科微电子学院”“现代家纺产业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学院”等一批产业学院,每年培养相关复合型人才本科生1500多人,博硕士研究生270多人。同时汇聚企业资源共建“南通大学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签署10多个双创教育合作协议,推动高校与企业、行业、产业等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全力为南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学校顾晓松院士团队围绕“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调控的相关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相关成果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荣获了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目前,顾晓松院士团队正在与南通市科技局积极筹建“生物医药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努力推动医学科技新质生产力发展。依托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学校高强教授团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筑用高性能纤维及土工材料的制备与工程应用》顺利结题。学校“追星通信”团队与清华大学、南通先进通信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面向“智慧天网”的地面应用示范系统方案,在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中研制出面向中高轨卫星的船载动中通卫星终端和广域通信服务示范平台,为服务海洋领域交通、能源等行业信息化发展贡献了通大智慧。这些成果是南通大学实施“科技攀升行动”的生动体现,学校将进一步聚焦科技前沿,遴选一批基础深厚、优势明显的原创性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水平,不断强化基础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
三是助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学校紧紧围绕“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推动建设高层次创新研发中心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学校新成立了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成功入驻南通市北高新区,并与海安市人民政府共建了高端纺织研究院,打造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平台方阵。
学校将不断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五位一体”的技术转移体系,深化“事业化管理+企业化运营+产业化服务”技术转移协同运营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跑出加速度,学校制定了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的成果转移转化落地政策和实施细则,充分激发和调动学校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活力,让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近五年来,学校共授权发明专利2300余件,3000余项科技成果在近5000家企业转化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通大学将在南通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狠抓内涵建设,注重特色发展,以南通地方需求为导向,强化人才留通服务贡献率、智力要素南通集聚度,不断提升服务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
现代快报:
我是现代快报记者,“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是南通的高频词汇,在协同区方面,海门区如何谋划策应共建落实的呢?
张文锦:
南通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融入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际行动,也为南通各地包括海门深化与沪苏等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开拓了思路、提供了指引,更为海门全面推进跨江融合、向海图强战略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围绕“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海门区坚持先试先行,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跨江融合发展领导组”,实体化运作“一办一处六组”,紧扣“交通共融、板块共建、产业共兴、科创共进、民生共享、政策共通”六大重点任务制订了43条年度工作清单,宽领域融入苏南、深层次接轨上海,全方位推动区域、产业、创新“三协同”,积极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先行区”。
一是强化区域协同,全面融入沪苏“朋友圈”。去年以来,我们通过党政代表团考察、部门交流、干部挂职等办法,切实加强与上海嘉定、宝山、临港新片区以及苏州昆山、太仓等地对接,拟定“海门融入嘉昆太协同发展重点事项清单”,努力在更深层次融入沪苏圈层,并在更高层面争取资源配置机会。特别是积极策应上海《大吴淞地区专项规划》等政策,抢抓宝山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和优质资源加快外溢机遇,全面加强与宝山区的深层次对接,唱好合作共赢“双城记”。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聚力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宝山·海门跨江共建示范区”,探索载体共建、资源共用、成本共担、财税共享等机制,全力培育区域合作的典范。
二是强化产业协同,全面融入沪苏“产业链”。据统计,近年来,海门招引落地项目中,80%来自沪苏两地,尤其是上海电气、振江新能源、艾朗风电、澳斯康等重特大项目的落地,对海门相关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发挥了举足轻重作用。我们将继续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紧扣新能源、海工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积极策应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工业上楼”“低效建设用地减量”等机遇,深化“沪苏攻坚”“百人千企”等行动,今年将在沪苏开展各类招商活动不少于20场次,确保招引超50亿元项目不少于3个,其中超100亿元项目不少于1个;招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1个。
三是强化创新协同,全面融入沪苏“科创群”。以科技创新作为对接沪苏的“头版头条”,用足用好江苏“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叠加机遇,积极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模式,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近年来,海门在与沪苏区域大院大所大校以及平台载体对接合作上,取得了丰硕果实,比如作为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南通市政府合作共建的“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去筹转正。今年3月份,“上海浦东软件园(海门)创新基地”正式开园;4月份,“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正式落户海门;“宝山大学科技园”海门基地正在有序推进中,与上海临港集团全方位合作也取得实质性进展。
下阶段,海门将聚焦“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围绕43条清单任务,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具体化机制,积极推动在合作模式上、在载体上、在机制上谋求突破,携手打造上海新质生产力承载地、制度创新试验田、融合发展样板区,努力为全南通市打造“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南通日报:
我是南通日报记者,崇川区做为主城区之一,在发展未来产业方面有何独特优势?开展了哪些工作?
徐炜:
近年来,崇川区立足我区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重点推进以主控类与车规级IC、第三代半导体、合成生物、高端植介入器械等为代表的成长型未来产业发展,深度布局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及生命健康产业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产业体系、特色发展、生态营造等方面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区现有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产业链规上企业44家,2023年实现产值304亿元,同比增长16.9%;现有生命健康产业链规上企业30家,2023 年实现产值(营收)133 亿元,同比增长 17%。
二是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电子信息(集成电路)产业链形成了以钰泰、尚阳通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越亚、富金森为代表的封测材料及设备企业,以通富微电、华达微为代表的封测企业,以格陆博、涵润汽车为代表的终端企业,涵盖产业链上、中、下游及部分配套产业;生命健康产业链已建成迈普、宝月湖两大产业载体,聚集了华润、国药、国信医药、九州通、上药等知名医药商业龙头企业,诞生出科凯生命、百优达、暖阳医疗、壹宸生物等“潜在独角兽”,涵盖药品、医疗器械生产、医疗服务等环节。
三是产业创新不断加强。通富微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钰泰半导体连续两年获评省独角兽企业;南邮南通研究院被工信部认定为“集成电路封测领域产业人才基地”,并获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立项;百优达自研生产国内首款“人工血管”,沈德医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波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同时,崇川区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创产业布局,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同频共振,全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创业生态。
一方面,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条”、“科技金融12条”、“人才新政3.0”,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服务并推动企业开展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8项,备案产学研合作项目12个,两大产业新增国家高企18家。切实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牵头建立全省集成电路领域产学研合作联盟,半导体创新联合体入选省首批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加速推动校地合作,南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成功落户市北高新区。同时,成立生命健康产业链发展促进会,与中国农业银行、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商会签署合作协议。
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四链”融合发展。大力开展科技招商,精准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效应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项目,2023年落户相关科创项目25项。切实推动产才融合,围绕产业开展人才引培,2023年入选市级以上电子信息(集成电路)领域人才18人。不断强化金融支撑,设立宝月湖科创母基金(50亿元)和天使基金(1.5亿元),重点投向以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股权融资总额超30亿元。
下一步,崇川将继续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是融入创新协同区建设。抢抓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机遇,深入落实南通“服务和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借力“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等协同机制,深化园区跨江共建,以“科创飞地”打通跨区域资源通道,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崇川转化落地。
二是提升区域创新能级。深入推进南邮南通研究院二期建设,加快建成集成电路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筹建国家级芯火平台打牢基础;加快推动南通市北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研究院建设国家顶级生物医药创新研发与产业转化平台,尽快成为国内领先的战略新兴产业孵化器。
三是打造产业集聚高地。按照扎堆、集聚、连片、爆发的产业发展思路,规划建设6.77平方公里的南通市北集成电路产业园,加快引培主控类与车规级IC、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方向企业。建强迈普、宝月湖两大生命健康产业园,全力培育合成生物、高端植介入器械、细胞和基因技术等重点方向企业,形成完备的全链条布局。
周锦南:
由于时间关系,记者提问环节到此结束。通过今天的发布会,希望能帮助大家对南通市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宏伟蓝图有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我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记者朋友们的积极参与表示诚挚的谢意。本场发布会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