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183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强我市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开放创新的建议)
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4-09-30 13:55 累计次数: 字体:[ ]

刘志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国际科技合作扩大开放创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统筹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深化政府间产业联合研发合作机制,大力实施重点国别产业技术研发合作、政府间双边创新合作、“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对外创新合作服务载体建设。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落实“新科创30条”,对新认定为“省外国专家工作室”的单位,给予10万元奖励;对绩效考核优秀的“省外国专家工作室”,按省资助经费的1:0.5给予配套,单个项目最高100万元;对获得国家、省外国专家与国际合作等项目,按国家、省补助资金的1︰0.5给予配套,单个项目最高100万元。实施市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单个项目给予50万元资助。截至目前,我市累计27家单位获省外国专家工作室命名授牌,3家单位获省外国专家工作室绩效考核优秀;全市累计登记涉外技术合同172项,累计向上争取外国专家、国际合作项目79项,累计拨付财政资金超过3800万元。“十四五”以来,市财政累计支持外国专家、国际合作项目11个、资助经费近340万元,基本实现市区全域覆盖、项目类别全覆盖。

二是强化活动牵引。依托省对外科学技术交流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全方位拓展国际创新资源对接渠道,组织企业参加“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中国·江苏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品牌活动,协助省厅承办“中东欧国家高校机构代表南通行”、“俄罗斯青年科技专家‘中国大使奖’获得者南通行”等子活动。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企业参加省厅组织的香港国际创科展、新加坡技术合作对接交流会等活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和多模式的交流合作,支持企业开展国际技术交流活动,为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寻求海外技术创新资源和合作伙伴。

三是强化平台建设。一是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走在前、做示范,发挥海外研发机构、外资研发机构、省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平台载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吸纳集聚全球创新资源。二是组织企业对接长三角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拓展海外合作渠道“朋友圈”,导入技术、人才、项目等创新资源,为省、市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培育申报提供支撑。三是依托南通科技大市场打造省“一带一路”创新合作与技术转移平台南通分中心,拓展对外开放渠道,推行“园区+企业+高校”三方共建专业化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集聚全球人才、技术、项目、设备等创新要素,开展双向技术转移对接、海外人才交流和联合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在我市实现有效转化和产业化。

四是强化考核推进。将“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培育”和“境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纳入省级以上开发区年度个性指标考核内容,制订个性化、可操作的考核细则,推动7家园区按照“有活动、有人才、有合作、有机制、有成效”的“五有”建设标准,建设具有发展潜力和引导示范作用的国际创新园、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国际科技合作示范企业以及海外研发机构、海外离岸孵化器、海外科技创新园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载体)项目,打造“园区+平台+载体+项目+人才”五位一体国际科技合作模式。

五是强化人才服务。出台引领性、接地气的便利化措施,实行全流程“不见面审批”、双许可“一窗式办理”、资质证“跨区域互认”,不断提升外国专家在通工作满意度、生活便利度和环境友好度,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各类人才“引得来、待得住、用得好、分得清、流得动”。

二、存在问题

从客观上看,欧美、日韩等国家加强战略协同,将中国锁定为“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与中国断链脱钩,遏制和防范高技术领域交流,科技垄断性与国界性渐趋增强。从主观上看,我市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叠加几家建筑行业龙头破产重组,导致政府财政投入较少、企业研发投入总量不多、双方合作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三、下步打算

您提出“以政策为引导,提高企业开放创新能力”等重点举措,为我们深入思考并着力解决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发。经与市商务局、外办会商研究,拟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采纳。

一是打造国际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创新成果“资源库”。加强南通科技大市场建设,聚集国际专业化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吸引国际优质科技企业来通孵化、国际先进技术成果来通转化、国际高端人才团队项目来通创业,打造链接国内外创新资源的技术转移网络,开展跨国技术转移转化业务。推动南通大学与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实验室等技术转移中心,集聚国际创新合作资源,开展跨国技术转移业务。引导企业与德国史太白等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开展精准对接,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企业技术或产品走出去。

二是打造对外交流活动品牌,建设创新合作“朋友圈”。实施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充分发挥南通机械工程学会等民间组织在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协同作用,全面开展民间国际科技交流活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荐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等高校申报国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南通大学、南通理工学院赴日韩友好高校开展学生长短期交流、教师互访、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等交流活动。统筹用好我市国际友城、友好组织、友好人士、外国驻华机构和海外商协会等资源,为我市企业“走出去”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三是打造特色标识开发园区,建设创新项目“热力图”。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建设为牵引,推动我市16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或园区合作共建国际科技创新园,开展跨国联合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和应用示范推广等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以《加快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指引,推动各板块立足自身优势,根据区域资源禀赋与产业创新基础,聚焦六大未来产业主攻方向,招引一批国际优质项目,加快建设中日(南通)产业合作示范园、中瑞(如皋)智能制造合作创新园、中奥苏锡通生态园、中新智能产业园、海安中意生态园等国际合作园区。

四是打造国际合作平台载体,建设创新发展“强引擎”。加大国际科技合作、海外引才引智力度,建设日本银发专家南通引才引智基地,开展需求发布、项目路演、座谈交流和洽谈签约等科技领域交流合作、人才领域供需匹配。加强外资研发机构的招引,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南通设立全球或地区研发机构,加快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及研发人员素养。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机制,支持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推动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应用一批高质量科技成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是打造外籍人才创新生态,建设创新人才“蓄水池”。完善政策吸引外籍人才,建好载体集聚外籍人才,广开渠道招揽外籍人才,做好服务留住外籍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鼓励外籍人才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人才工程、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国家外国专家、省双创人才、市江海英才等科技人才项目。推行项目引才,深入实施各级各类人才引进计划集聚海外人才;推进平台聚才,激发海外人才在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探索柔性用才,支持海外人才来去自由和以远程方式执行项目任务,让更多外国专家在通得其所、展其华、尽其力、出其彩。

最后,衷心感谢您对南通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在外国专家、国际合作工作方面提出更多有价值、可操作的建设性意见。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