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南通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借鉴苏南经验,推动南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收悉,衷心感谢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贵单位提出的“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和“建立研发中心和创新平台”等方面的对策,立足我市相关工作内容,建议举措前瞻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我们予以采纳并将在工作中积极落实。现对贵单位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市科技局近年来一直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完善创新生态、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手段来抓紧抓实。一是启动科技立法,编制并推动出台《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明确“政府应当建立定期例会、跟踪督办等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科创资源配置、科技政策落实、园区产业聚集、科创项目招引等工作”。二是推动出台“新科创30条”,新增科技招商、前瞻性技术专项、概念验证中心等政策亮点,并全面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精度、兑现速度。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科技创新重点工作,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常态化“一把手”工程,健全完善了闭环推进机制,以“强统筹+硬落实”的机制优势组织推进各项工作。四是推动出台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63222”攻坚行动方案》,以科创办名义下发《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进一步强化科技统筹顶层设计。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63222”攻坚行动,完善科技治理“六项机制”,推动实现效能“六个提升”。充分发挥科创委抓总体、强统筹作用,坚决落实并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推动“市级统筹”和“板块落实”无缝衔接,更大力度统筹全市创新力量,凝聚全域工作合力。全方位推动“新科创30条”的宣传解读、落地落实。进一步强化创新活力积分管理,拓展积分应用范围。
二、关于建设创新平台载体
市科技局聚力推动产业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及效能提升,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实现“去筹转正”,与北航合作的海洋导航装备技术研究所等3个项目正式落户;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落地,“双中心”格局已具雏形。与省产研院推动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2023年,新增3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历史新高。新增1家院士工作站,11家单位获批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江海电容器获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创新平台列统省新型研发机构。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启东复旦医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平台成功落户,并加快推进建设进度。市工信局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带头探索建设全面感知、泛在联接和主动服务的智慧园区,打造“智改数转网联”示范样板。推动南通·中关村信息谷开园运营,已入驻百余家数字软信类、科创类企业。市发改委密切跟踪东南大学“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实验设施”作为江苏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项目立项进度,并积极支持其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并用好79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4家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家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开展高水平联合攻关和高质量成果转化。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加快推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等高层级平台作用发挥。充分发挥北大长三角光电研究院等15家大院大所作用,清单化推动科研成果、技术需求精准对接。探索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着力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市发改委将持续放大中天科技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效应,推动97家省级、市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持续探索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支持高端家纺、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龙头企业全面开拓工艺设计、信息服务、产品运维、营销策划等服务领域,引导企业由产品生产商向服务方案提供商转变。
三、关于加强人才引进培养
市科技局修订《南通市支持引进外国人才若干便利化措施》,进一步优化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居留许可审批事项。截至去年,全市外国高端人才888人,较去年底增长61.2%。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57万人,海归人才4000余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3万人,高技能人才53万人;累计培养引进市“江海英才”733人(团队),入选省“双创人才”749人、省“双创团队”55个。市工信局主动用好张謇企业家学院资源,举办十余期产业链智改数转专题培训班,赋能新时代企业家成长。举办“星湖英才荟”智改数转专场等活动30余场。市人才集团与华为科技共同建设“长三角数字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南通科院、中天科技开展校企合作,深化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充分运用平台引才、项目引才、机构引才的方式,打好人才招引组合拳。积极赴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对接,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来通创新创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招商的力度,采用“拨—投—股”的方式支持带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人才及团队落地南通;鼓励各县(市)区及园区充分利用“科创飞地”以及共建研究机构招引初创企业及人才来南通发展。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