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134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新发展阶段南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的建议)
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4-09-30 13:54 累计次数: 字体:[ ]

民建南通市委员会:

感谢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贵委提出的“新发展阶段南通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贵委在提案中指出的“创新链发展滞后于产业链发展、人才链发展制约创新链成长、人才链薄弱影响产业链提升”三个方面问题,正是我们当前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您提出的四条建议,更为我们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今年初,我局在《2024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中将统筹“科技+产业”作为年度工作突破的关键抓手,以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为重点工作,坚定不移走以产创融合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牵引的创新发展之路,促进“强链补链强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构筑产业链创新链协同融合新格局,主要通过以下五条措施推进:

一是加强区域创新协同。全方位开展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深化落实沪通新一轮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发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带动作用,加强与上海、南京等地知名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数占比超60%。建好用好“科创飞地”、科创与产业融合基地,加快建设南通创智天地,打造承接上海科创资源的卫星城,扎实推进北岸先行区建设,发挥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作用,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等路径,加快构建“上海苏南研发、南通制造”链条,招引的科创项目中有近40%来自上海和苏南,累计超过了1000个。累计引进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62家,在各产业集群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数连续四年全省前列,2024年以来,全市新签产学研项目数超过1000项,合同金额超过4亿元。

二是加快现代化产业布局。扎实推进产业倍增三年行动,不断焕新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8.84%,《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依托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合理规划、精准培育和错位发展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未来空天、未来海洋、未来能源、未来材料、未来通信、未来健康六大未来产业方向,全力推动前沿性未来产业发展。全力做大海洋经济,加快海洋产业技术支撑,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国际海洋高等研究院等合作事项相继落地,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稳步推进。强化高新区科技主阵地作用,按照各自战略产业定位,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空间平台,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培育竞争新优势,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基地,四家省级以上高新区综合进位11位,南通高新区首次挺进全省前十。

三是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实施“揭榜挂帅”攻坚计划,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问题,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三批次发榜项目40个,部分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联发纺织攻关项目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铁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尺寸YAG透明陶瓷项目获得江苏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专题赛第一名;政田重工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攻关项目,已突破铜铁焊接工艺,打破国外垄断;招商局重工的“基于数据化知识工程的全流程智能管焊机器人系统”已通过验收等,不断提升我市重点产业创新能级。

四是突出创新主体培育。落实《南通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夯实“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培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创企业”梯次培育链条,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力量。实施科创项目招引,去年以来成功招引“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四有型”科创项目791个,有力增加了相关产业科创企业源头供给。今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预计超过55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4300家,成为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实施“小升高”培育,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构建了从雏鹰、瞪羚到独角兽培育企业的入库成长培育机制,已累计入库数分别达到219家、187家和36家,获评中国独角兽2家、省级独角兽企业3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突出科技创新引领,走产业化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我市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借此机会感谢贵委对我们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并欢迎贵委多提宝贵意见,多指导科技工作。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