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走进南通中远海运船务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实验室,研发人员正在冰粒制备设备过程样机前,对照专家组评审意见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设计、提升性能。几天前,由南通中远海运船务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南通大学联合承担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表面处理超低温无阻碍冰粒射流技术和新型多自由度动态补偿智能控制机器人技术”项目顺利通过中期评审,获得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专家等肯定。
除锈作业是船舶与海洋工程行业表面处理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工艺水平关系到产品使用寿命。用冰替代铜矿砂、超高压水等传统介质进行除锈作业,不仅能减小污染,还能大大降低能耗,契合行业绿色转型方向。目前,冰除锈的产业化应用在世界范围内仍是难题。202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产业创新“揭榜挂帅”攻坚计划,南通中远海运船务作为首批发榜企业,与两家参与揭榜的高校成功“牵手”,聚焦冰除锈产业化展开合作攻关。
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瓶颈,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谁先到达终点,谁就抢占了引领行业的主动权。“中国石油大学在冰粒的制备和输运方面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南通大学在机器人研制方面提供支持。”南通中远海运船务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高级科技经理王振刚说,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大提升了研发效率,项目通过中期评审后,将开展现场试验,意味着离产业化应用更近一步。
你有难题“发榜”,我凭本事“揭榜”。“揭榜挂帅”攻坚计划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由市科技局面向全市16个优势产业链征集重大技术需求征集项目,并与企业联合发榜,广募贤士。截至目前,我市已组织开展两批22个“揭榜挂帅”项目发榜,其中20个项目成功揭榜并签订攻坚协议,项目攻关正有序展开。其中,产业关键核心技术7项、国际领先原始创新技术2项、进口替代技术10项、产业共性技术1项。
“揭榜挂帅”由政府搭建桥梁,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双方建立了对接的平台,不问出身、不设门槛的导向,加设联合揭榜的形式,也进一步拓宽了产学研合作面。“项目攻关过程中不设阶段性考核指标,我们只在关键节点跟踪项目实施进度,给予研发团队足够的科研自主权。”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处长吴永峰介绍,项目合同总资金的20%直接拨付给研发团队,充分激发其攻坚积极性。
“揭榜挂帅”有效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撬动企业研发投入。两批“揭榜挂帅”项目的发榜总金额分别为5720万元、6560万元,其中企业支出分别达到1635万元、2415万元。通过“揭榜挂帅”项目,发榜企业共聚集技术专家超过120人,为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除了南通中远海运船务的发榜项目通过中期评审,部分项目的成果也在企业实现应用。其中,联发纺织与东华大学联合攻关项目,首期开发的微纳米面料产品荣获2022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最佳科技创新大奖”,入围《2022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政田重工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攻关项目,已突破铜铁焊接工艺,打破国外垄断。年内,市科技局将陆续对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开展中期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