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和2017年工作打算
来源: 南通市科技局 发布时间:2017-03-03 15:15 累计次数: 字体:[ ]

一、2016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基本情况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十二五”以来科技创新核心指标赶超全省平均水平这一工作重心,我局创新举措、服务发展,深入落实科技创新工程,全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一年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坚持与财税部门联动和市县科技部门联动,扎实做好高企的培育申报工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3家,至2016年底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累计979家。坚持强化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家(全省第三)、总数达到358家(全省第四),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有效建有率84.3%,全省第二。

(二)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赶上全省平均水平。通过持续加强财政投入、落实创新优惠政策、狠抓科技金融扶持,引导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1%,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三)高新技术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处于全省领先位次。据全省科技创新主要指标通报,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072亿元,在全省上升至第二位,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7.3%。

(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跃上新台阶。通过着力提升企业知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着力推进全市专利创造的质量提升和转化运用,建立健全知识、专利、技术等要素的创新激励机制,提高知识产权运用水平,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极大提高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的层次和水平,在国家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三年复核中,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三。2016年,全市专利申请量45567件,同比增长31.05%;专利授权量24337件,同比增长-6.29%;发明专利授权量2725件,同比增长22.91%;全市PCT专利申请量552件,同比增长45.26%;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3372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32件,同比增长21.67%,提前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今年全市有10项专利获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位居全省第三,获奖数创历史新高。海门市获批成为江苏江北首家国家知识产权县级示范市。

(五)向上争取项目、经费、政策扶持成效显著。2016年争取省以上项目629项、资金2.69亿元,其中16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获省科技资助1.4亿元,项目数与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南通高新区获批成为苏中苏北唯一一家国家科技服务区域试点单位(目前全省共5家);南通市被认定为江苏省第二家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是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的全国第一家。

二、2017年聚力创新工作打算

主要目标:紧紧围绕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构建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科技园区为载体、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全市域创新网络,组织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项目500项,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5家,确保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有效构建有率达到80%以上,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8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7500亿元,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20件。

重点工作

一是推进产业创新。紧紧抓住“3+3+N”重点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集中力量开展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做强主导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种子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突破7500亿元,占全省份额超过十分之一,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6%。加大前瞻性产业培育,争取形成1~2个“种子产业”方向研究报告报市政府决策参考。围绕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深入研究产业发展目标和推进举措,重点建立发展推进机制,培育产业领军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平台,做大做强做特做高智能装备产业。力争全年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20项,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和专利“杀手锏”产品各40个,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各20家,大力推进产业内规模工业企业拥有发明专利并建有企业研发机构。

二是培强创新主体。围绕“十三五期间打造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龙头企业、100家国内行业骨干创新型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由领军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成的创新梯队”的总体目标。推动创新政策、资源、要素等向重点企业集聚,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确保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有效建有率继续处于全省第一方阵。

三是做优载体平台。进一步加快各级各类科技园区建设,发挥创新资源集聚辐射作用。围绕“创新之都”的战略定位,在前期规划论证的基础上,力争加快启动建设中央创新区,按照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南通版中关村建设思路,努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特色产业技术最先进、创新人才最密集、创新资本最活跃、创新环境最优越、创新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园区、产业创新高地、高端人才聚集区、自由创新核心区。做大做强南通高新区,推进省级以上高新区创新发展、争先晋位,发挥好省级以上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主阵地、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坚持先行先试,引领示范。着眼“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定位,加强载体内涵培育,推进“三创”核心区向特色化、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做亮产业特色。支持高标准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搭建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推进产业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公共检测平台和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四是集聚创新资源。坚持开放式、网络化、集聚型的运作模式和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的方式,全方位推动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企业研发机构、成果转化中心,构建从前瞻性研究、应用研发到产学研示范项目、产业化培育的完整创新链,促进创新资源向南通集聚。2017年要全面深化与清华大学的战略合作关系,全力推动与上海创新资源的“六大对接”, 大力推动引进和在建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初步建成先进通信研究院、智能装备研究院和储能技术研究院,积极推动智慧建筑技术研究院、南大新材料研究院列入省产研院专业研究所。

五是争创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市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为目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开展产业专利导航,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与经济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建设,力争全年授权专利量达到20000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0件。

六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完善“创新南通”平台功能,为创新创业提供线上精准导航;加强线下特色众创空间建设为载体,高效承载创新创业活动。提升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以“通创币”种子资金为杠杆,支持创业团队创新创业;以创新创业投资机构联盟为纽带,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以定期开展“通创荟”系列活动为平台,辅导和展示创新创业项目;以“孵化器+加速器”模式为路径,加快服务创新创业项目落地;以形式多样的宣传推广为手段,加大科技引智工作,集聚市内外更多的创新创业资源,使“创新南通”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创业链式综合服务平台。同时,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快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机制,让科研人员取得更多股权期权等合法权益,着力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和社会氛围,汇聚创新人才,吸引众多青年和人才来通创新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