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市委、市政府落实“八项工程”、实现“八个领先”的部署,围绕“全面落实科技创新工程,努力实现科技竞争力江苏江北领先”的要求,创新思路,扎实推进,全市科技工作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一、2013年科技工作回顾
2013年是我市科技工作赶超进位、奋勇前行的一年。主要亮点可以概括为:“一巩固”、“三提升”、“八突破”。
“一巩固”:巩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成果,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再次实现全国先进市(县、区)“满堂红”,全国领先,全省唯一。
“三提升”: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占比快速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816.53亿元,全省第四,同比增幅达21. 6%;占全省份额达9.09%,比上年增加0.6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2.43%,比全省平均值高近3个百分点。二是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提升。全年授权专利25927件,全省第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41件,同比增幅达到141.88%,全省第一。三是创新能力在全国排位提升。位列“2013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最强25城市”排行榜第10位,比上年上升1位。
“八突破”:一是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实现突破。经国务院批准,去年12月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升国家队,实现了我市国家级高新区“零”的突破。二是区域创新试点实现突破。启东、海门被认定为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通州、崇川、海安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如皋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县级市试点。三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成立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清华控股共同组建南通创源科技园,突出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南通家纺产业技术研究院被列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欧进平院士团队来我市创建智能结构研究院,引进天津大学邹竞院士团队合作筹建“南通格美数字印制电子材料技术协同创新研究院”;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49家。四是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机构建设实现突破。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在“南通家纺城”设立“中国南通(家纺)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是全国第二家针对单一行业设立的快速维权机构,全省唯一。五是科技金融创新实现突破。南通高新区、如皋高新区分别被认定为江苏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全省11家),新增数全省第一。全市科技金融管理资金突破50亿元。六是科技进步奖实现突破。全市23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创我市历史新高,其中由鑫缘茧丝绸集团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七是集聚创新资源实现突破。全年争取国家、省立项2800余项,获2.52亿元资助。成功举办了“2013南通—天津大学产学研合作洽谈会”、“西北地区院校行”、“百镇百校牵手联姻”等4次重大产学研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410余项。八是创新载体建设实现突破。已建“三创”载体103万平方米,新增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2家。
全年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高企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大等问题,需要下大力解决。
二、2014年科技工作打算
今年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4%;新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5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3.5%;专利授权量保持全省领先,发明专利授权增长3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9件;各地新增“三创”载体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力争新增1-2家省级高新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着力推进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创新企业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明确目标任务。力争培育10家领军型企业、25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每个县市区一般新增30家以上)、500家民营科技企业。强化研发机构建设。实现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及高企研发机构建设全覆盖,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30家,在国家级研发机构建设上实现突破。强化小微企业创新扶持。尽快在市区科技型小微企业试行科技创新券办法,通过创新券的管理与兑现,支持和促进小微科技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取得创新成果。
(二)突出产业技术创新,提升引领转型能力。各地要着眼“一区一产业”的特色培育,围绕自身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南通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打造2-3个引领南通产业技术创新品牌。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围绕重点发展产业,引进一批龙头大企业,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和科技创新重大成果产业化;鼓励龙头企业联合行业内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建立各种模式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排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绘制技术路线图,找准科技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为重点,以市级重大科技项目为基础,重点组织实施战略5个新兴产业核心技术前瞻性研究项目和20个重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力争获取并转化一批标志性成果,促进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占比加快提升。
(三)突出创新资源配置,提升成果转化能力。重点抓好三个引进。抓好大院大所引进。支持高新区、科技园瞄准中科院系统研究院所和国内“985”、“211”工程系列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引进共建产业技术科研院所。扎实推进已落地的大院大所建设,加快实现开放服务、资源共享、人才集聚、成果辐射等功能。抓好创新成果引进。继续开展品牌产学研活动,深化“百镇百校牵手联姻”活动,在通组织2-3场产学研对接洽谈活动,重点促进沿海8个重点镇和市级19个重点镇与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采取小分队走访形式,组织企业深入高校院所,吸纳先进技术来通转化,力争实施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300项。各地要继续做好自己的品牌产学研活动。抓好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争取国家、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
(四)突出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区域创造能力。全市授权专利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力争万人授权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9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机构的大中型企业发明专利全覆盖”、“发明专利创造大户培育”两项工程,提升授权专利质量;推动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体系,重点培育知识产权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推进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试点工作,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专利权质押融资,促进企业知识产权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化。开展对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的知识产权审议,建立优势特色产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预警机制;强化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知识产权执法专项整治行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五)突出民生领域创新,提升强农惠民能力。做强做亮现代农业科技园、科技服务超市等创新载体,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力争新增1家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打造特色鲜明、服务有力、致富有效、农民认可的农村科技服务品牌。强化民生领域科技支撑。提升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层次,提高科技创新对节能减排的支撑作用。特别要针对目前迫在眉睫的雾霾问题,加大力度组织实施民生科技示范工程和联合攻关,切实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百姓民生。
(六)突出优化创新环境,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区域创新布局。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县(市)区争创国家、省创新型试点县(市)区;鼓励和支持全市重点发展的乡镇依托特色优势和禀赋条件,创建省创新型试点乡镇,形成示范带动,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强化创新园区建设。支持南通高新区抢抓晋升国家级高新区这一契机,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总体发展规划,加快以科技城为重点的创新核心区建设,努力打造成为新一轮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标杆。海安、如皋高新区要按照规划要求,进一步提升创新核心区内涵,力争早日通过省级验收。其他各地要积极做好省级创建争取工作。继续推进各地30万平方“三创”核心区建设,确保年度建设面积不少于5万平方米,并引进一批高层次的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入驻。强化公共平台服务。重点建设面向产业的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面向社会事业的资源共享型公益科技服务平台。按照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机制市场化要求,大力引进和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让专业人才为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加快推进南通、如皋、通州科技金融示范区建设,鼓励支持其他县(市)区积极创建省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加快构建科技金融创新组织体系,争各县(市)区实现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科技担保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组织全覆盖。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各县(市)区要积极引进创业投资机构,新增省备案创业投资企业1家,注册资本1亿元。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池,强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鼓励各县(市)区设立科技金融超市,开展投融资项目路演、点评服务。强化科技政策落实。重点面向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园区,开展“一企一策”、“一园一策”精细化服务;坚持放水养鱼,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等政策落实力度,力争全市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落实突破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