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扬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创新驱动,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建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科技局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政策供给、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服务企业创新需求,科技创新取得扎实成效。
一、近两年科技工作新进展
1.强化体制改革,全面创新科技工作机制。一是健全科技创新领导体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科创委主任,相关市领导任副主任,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实体化运作科创办;推动县市区全面建立科创委,构建起全市域大科创一体化推进格局。二是健全科技创新推进机制。市政府把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纳入四项重点工作推进机制之一,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重点谋划,通过比学赶超、督查考核,着力提升全市科创氛围与推进力度。三是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牵头制定《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成为南通史上系统性最强、惠及面最广、含金量最足、首创度最高的科技政策,为企业培育、人才招引提供了强劲支撑。四是健全区域创新工作机制。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形成“一核四区多园”可拓展的发展布局,科技创新舞台更加广阔。
2.强化产创融合,持续增强创新发展动力。一是壮大企业创新主体。积极组织高企申报,高企总量达2372;大力推进“小升高”培育计划,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524家;有序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申报,3907家通过入库评价;在全省率先实施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建成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1家。二是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在全省首次提出了以产学研为纽带的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式,通富微电公司联合上下游企业及高校院所创新团队,创新成立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形成抱团攻关之势。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方式,大力突破“卡脖子”难题。三是强化科创项目引培。首次开展全市科创项目考核,全市认定科创项目260个。星球石墨、联测机电在科创板,恒辉安防、江天化学、海力风电、泽宇智能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大地电气、鹿得医疗、通易航天首批登陆北交所。
3.强化平台建设,不断夯实科创孵化基础。一是高新区全面进位。2021年全市4家省级以上高新区综合排名均取得大幅进位,南通高新区、如皋高新区跻身全省高新区第一方阵,海安高新区和市北高新区均上升6位。进一步强化南通创新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积极推动阿里集团、上海电气等龙头企业签约落户。二是孵化器提档升级。围绕打造全链条的创新创业载体,全力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科创载体建设,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总数全省第三。三是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为依托,谋划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建设;与省产业研究院共同筹建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4.强化协同创新,持续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一是产学研合作量质提升。强化全市产学研项目规范化管理与政策兑现,创新“线上+线下”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全市年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300项,年增长均超10%。二是区域协同创新全面推进。以强化与上海、苏南地区合作为重点,深入推进沪通科技创新合作。引进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来通组建专门团队运营,推动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多渠道、全方位对接。设立长三角协同创新专项,聚焦绿色低碳及清洁能源技术与装备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三是科创人才加速集聚。扎实做好省科技类“双创”团队项目申报,立项数与苏州并列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实行外国专家工作、居留“不见面审批”,在通工作外籍人才达到1299人。
5.强化生态打造,显著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一是着力优化科技服务。深入推进“科技金服360工程”,构建从技术研发到创业孵化、再到产业化的全要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科技服务体系。二是着力加强金融支持。积极拓宽“苏科贷”“通科贷”等金融产品融资范围,支持和指导科技企业用好用足科技金融政策,最大化实现政策变现。三是着力浓厚科创氛围。牵头组织召开全市创新发展大会,吹响构建“如鱼得水 如鸟归林”一流创新生态的号角,全市科创氛围空前高涨。积极承办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长三角区域论坛、首届长三角光电论坛等全国知名的高层次科技学术论坛。大力开展“通创荟”科创大赛等活动,知晓率、参与度屡创新高,推动全市双创氛围持续高涨。
二、相关建议的工作打算
市科技局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一流创新生态为支撑,以“充分激发创新第一动力”为己任,更加主动、更大力度、更加务实地聚焦重点、聚力攻坚,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为推动南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1.凝心聚力打造科技创新源头,着力建设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一是推进重大平台加快布局。充分发挥省级以上重大科研平台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设省级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在相关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建设研究所,加强基础研究,组织实施基础前沿探索专项项目,力争在基础理论、战略高新技术、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成效。二是推动在建平台发挥作用。主动加强与大院大所、知名高校对接合作,加快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南京大学南通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等新型研究机构建设,尽早发挥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技术转移、项目孵化等平台功能,提升综合服务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对产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是推动企业研发平台快速提升。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强势推进企业研发平台提升质量,支持中天科技、招商局重工等行业领军企业参建国家级产业(制造业、技术)创新中心,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申报省级企业研发中心。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高层次科研院所,共建企业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在境外以收并购或直接投资等方式设立研发平台,直接利用境外高端人才、先进科研条件。
2.千方百计吸引集聚创新人才,着力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一是争抢高端人才壮大科技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推进“江海英才集聚工程”“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引培并举,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发挥政策引才聚财效能。组建市人才发展集团,探索市场化、专业化、全链条人才服务新模式,增加人才公寓供给。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畅通人才晋升通道,逐步破除薪酬激励阻碍。二是举办系列活动浓厚创新创业氛围。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活动安排,积极组织“江海英才创业周”等系列活动。搭建产业高端学术交流平台,持续举办长三角光电论坛、亚洲光电子会议等年会。三是完善科技服务推进孵化器提档升级。加快构建全市域、全链条、全周期创业孵化网络,支持现有孵化载体延伸成链,围绕垂直领域开展产业孵化。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园区、孵化器运营活力。鼓励孵化器建立成果小试、中试基地等加速载体,打造“众创空间+企业孵化+成果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孵化链条,为高端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3.战略高度谋篇布局创新产业,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一是依托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战略新兴产业。认真研究人工智能、光电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发挥区域创新资源优势,加快建设北大光电科学研究院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相关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引导市产业投资基金,延链招引、投资一批光电子、智能装备产业科创企业,聚力打造影响未来发展的光电产业、智能装备产业,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对经济贡献度。二是推进高新区建设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强化高新区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着眼“一区一战略性产业”发展定位,推动高新区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引导南通高新区不断放大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两大产业集聚效应,建成国家火炬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提升集成电路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争创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支持三家省级高新区“以升促建”,争创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战略性产业基地;支持启东、海门、如东等有条件的县(市)区按照省级高新区要求建设高新区。三是强化产创融合提升特色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各版块资源集聚优势,瞄准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和重大产学研合作平台,认真推进我市优势产业链群培育各项工作落实,按要求完成高端成套设备产业链培育工作。结合“双碳”工作要求,加强前沿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四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升级。建立电子信息、船舶海工等产业链群核心技术清单,组织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着力解决影响产业链安全的“卡脖子”环节。五是实施产业倍增三年行动计划。系统推进项目招大引强、产业壮群强链、创新示范引领、企业培优扶强、数字赋能提升、园区提档升级六大工程,完善优势产业链群,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4.发挥优势引聚创新资源,着力培育一批领军型科技创新企业。一是强化科创项目招引。根据市领导要求修改完善“四有型”科创项目考评办法,纳入对县(市)区高质量考核,将项目招引与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相结合,每年招引不少于600个。二是强化高企培育。以构建“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企业群为目标,着力加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出台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高企培育入库管理办法等文件,抓好源头培育、过程服务、全程跟踪,全面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入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梯次培育路径。三是强化龙头骨干型科技企业培育。优选龙头型、骨干型企业和细分行业“专精特新”“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用好用足企业研发准备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系列科技政策,用最新科技成果赋能,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提升企业科技含量和竞争优势,支持科技型企业登陆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四是强化先进技术向企业集聚。全方位开展跨江科技合作,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科技创新合作,深入实施产学研“金桥工程”,搭建校企对接交流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年新签产学研合作项目不少于1500项。以加速技术价值实现为目标,构建涵盖技术转移机构、中试基地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探索“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新型服务模式,加快科研成果向企业的转移。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