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591号建议的答复(关于集聚人才要素支持我市科技创新的建议)
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3-09-26 17:43 累计次数: 字体:[ ]

达培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集聚人才要素支持我市科技创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您提出的“抢抓引才机遇,创新人才招引模式;支持校企合作,提升创新策源能力”等四点集聚人才的具体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在工作中积极加以采纳。

一、我市集聚人才情况

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中央、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为统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突出集聚“人才第一资源”、强化“创新第一动力”,聚力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

一是强化创新人才招引。出台人才新政1.0、2.0、3.0、4.0等系列政策,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青年创业领袖峰会、青创大赛等活动;常态化组团参加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等大型招才引智活动;市、县两级在海外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达26个;累计引进市“江海英才”650人(团队),入选省“双创人才”677人、省“双创团队”50个,省双创人才引进重点指标连续7年位居全省第二。坚持把科技招商作为集聚人才、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招,2023年上半年招引科创项目734个,其中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190个。

二是强化重大平台建设。获批筹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今年已顺利通过省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评审和现场考察,聘请国家千人计划徐立新博士为执行主任,签约落户中国工程院李华军院士、北航杨功流教授等人才领衔项目3个,与招商局重工等3家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为我市船舶海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签约落户,首批拟启动实施重大项目6个。瞄准“双一流”高校和“中字头”科研院所,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领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44家,累计引进龚旗煌、朱美芳、欧进萍等19位院士,集聚研发人员1194人。

三是强化校企通力合作。与全国290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盟1423个。坚持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破题,深入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广聚高校院所创新人才和团队联合攻关,2022年签订15万元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1550项,集聚高校院所人才近6000人。出台政策支持高校增强创新能力,南通大学新增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通科微电子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

四是强化区域协同联动。积极借鉴国际国内科创带建设经验,出台《南通沿江科创带五年规划》,明晰建设目标和阶段性推进举措。沿江科创带先后被列入《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江苏沿海地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上位规划;科技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2023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支持南通沿江科创带建设。积极对接上海市科委以及浦东、宝山、嘉定、苏州、太仓等地科技部门,召开“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合作”主题研讨会,为区域合作破题。落实《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沪通跨江协同创新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创新项目对接、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活动牵引、创新效能提升”等推进机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大力实施“江海英才集聚工程”,不断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以区域人才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产业和科技竞争力的提升。

(一)更加注重创新生态建设。贯彻落实全市科技人才发展大会精神,聚焦人才新政4.0、“新科创30条”,坚持常态化宣传和关键阶段宣传相结合,重点组织开展科技政策“集中宣传月”活动,组织好创新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载体、进平台、进高校院所的“五进”活动,全方位推动科技人才政策的宣传解读,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吸引和促进更多人才来通创新创业。优化江海英才“一站式”服务,丰富“江海英才一卡通”功能,加强人才服务调查研究,摸清人才实际需求,进一步改进服务事项,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深入开展服务市场主体大走访活动,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科技服务,着力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二)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引育。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实施江海英才计划,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以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为特征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高端人才支撑。进一步推动产才融合,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梯级孵化体系、“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将技术、市场、资本运作等优秀人才整合在一起,促进人才引进培育与重大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形成“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循环链式效应。加强人才培养,着眼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创新领军企业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项目,在研究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省创新人才(团队)项目、省重点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为重点,推动科技人才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科研资源集聚力、国际话语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更加注重重大平台引建。加强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对接,力争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分中心落地南通;推动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2家省级平台建设。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集群和战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与“国字号”“中字头”高端平台以及“双一流”高校合作,推动各板块招引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知名跨国公司实验室和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知名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建设能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能力的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将重大平台建设纳入科技招商考核体系,围绕板块产业特色和需求,加大重点平台招引;梳理双一流高校与我市合作情况、梳理重点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对照高校优势学科排名,制定招引图谱,为引进高端智力提供便利。

(四)更加注重创新资源集聚。加强产学研对接,积极搭建科技成果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交流平台,常态化、高频次、多形式开展“千企百校百场”科技成果对接洽谈活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创新联合体建设,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各方力量,在优势产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提升。加强区域协同联动。聚力推动沿江科创带建设,贯彻落实科技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和《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2023年度工作要点》,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为着力点,以重点合作园区为发力点,深耕上海、苏南等家门口的创新资源富矿,按照“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研发+制造”等协同路径,主动参与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深度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促进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等资源要素向南通流动。

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