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翔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南通市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南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集聚人才、技术、资本、政策等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完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提升孵化服务水平,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生态,为南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注入强劲动能。
一、夯实科创载体建设,积极构建孵化链条
借鉴常州推进科创综合体暨人才综合体建设优秀做法和经验,结合南通实际,印发《南通市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工作指引》,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差异化服务,逐步形成由“项目培育、企业孵化、企业加速、产业推进”四个阶段组成的“接力式”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一体化、全流程的孵化链条,高质量推进创业载体建设。
一是加快资源集聚。全市载体累计引进科技创业服务机构524家,构建包括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贸易展会、人力资源、法律顾问、知识产权、政策信息、项目申报等内容的服务体系,自建或共建能够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82个,全方位服务科技企业发展。开展“通创荟”系列活动、“科技金融进孵化器”、“支小扶小”、融资对接等系列活动,走访(参与)企业超过1000家,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营造了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专业服务。培育创业孵化服务队伍及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提供创业咨询、辅导和技术、金融、管理、商务、市场、国际合作等方面可“拎包创业”的专业化服务支持,帮助入驻企业链接导入优质科创资源。组织450余人参加省孵化从业人员培训,增强从业人员对科技创业载体的发展历程、政策法规、建设与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等知识的全面了解,提升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组织市孵化器协会、省创业导师开展系列辅导培训活动,聚焦在孵企业、创业者的成长需求,为我市科技创业载体提供持续性、专业性、实践性的辅导服务。
三是突出企业培育。全面落实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各载体之间分工协作、梯次孵化,建立健全“泛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重点科创型企业—上市企业”五级培育库,不断提升孵化产出能力,加速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企业集群。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2886家、预计今年新超过500家;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评价入库有4036家、预计今年超过4500家,“小升高”入库培育预计500家左右,企业梯队培育成效显著。
二、推动政策扶持升级,不断优化创业环境
今年,我市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协调好各区域产业培育、政策制定、平台建设,形成错位发展、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一是优化创新生态。为服务科创载体更好的招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印发“人才新政4.0版”,从招引急需紧缺高端产业人才、集聚青年人才和打造一流人才生态三个方面创新突破,力求集聚一批前沿领域重点产业链领军型高端人才,吸引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在通创新创业,优先引进一批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南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印发“新科创30条”,完善了服务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创业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健全对平台载体、大院大所的运行绩效管理,突出对科技招商、企业孵化方面贡献的评价,强化载体自我造血能力。
二是聚力引才留才。在全省率先构建从大专生到博士的人才津贴补政策体系,创新推行人才津补贴政策“3+2”模式,享受期延长至5年,同时加快津补贴政策兑现效率,引才留才效应显著,市区享受补贴本科、硕博层次人才留通(在岗)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实施“江海英才”“通籍英才雁归”等人才引进计划。目前,全市引进“江海英才”128人、海外归国人才突破5000人、省“双创”人才超过600人,全市企业建有博士后工作站113家,人才发展的重点指标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二。2022年起,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育苗工程”,已立项支持108位青年科研骨干开展科学研究。
三是完善绩效激励。开展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星级评定工作,以入驻企业、科小评价、“小升高”培育、高企认定、科创项目招引等指标为导向,指引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向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孵化载体在孵企业超过4500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813家;在孵企业总营业收入149亿元,累计获得各类投融资38.8亿元,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6万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6.4亿元,拥有有效知识产权1.2万件,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聚焦未来产业培育,建设创新支撑平台
今年,我市进一步聚焦数字产业、未来产业,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打造科技创新孵化高地,形成南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是构建招商服务平台。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科技招商工作的实施意见》,四位一体推进“科技企业、人才团队、科研平台、科技成果”招引,鼓励各类科创载体开展载体招商,聚焦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导入上海、苏南等先进地区的扩张阶段项目,实施“订单式”孵化。今年,全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技招商活动188场次,招引了科创项目734个,为创新发展储备了动能。
二是扩充公共服务平台。紧扣主导产业加速转型、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积极打造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科创载体在孵企业研发。目前,全市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8家、培育市新型研发机构10家,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5家,建设市级重点实验室95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快构建产业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目前已建成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生物医药、低碳环保、高端家纺、新型储能等产业创新联合体正陆续组建,为实现产业企业抱团取暖、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注重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找准发展定位、聚焦主导产业、突出特色亮点,持续提高科创载体、高科技园区承载力和影响力。全力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集群提质量,大力推动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扩规模,积极布局5G、物联网、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南通高新区电子元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8个创新型产业集群之一,苏中唯一。
四是打造标杆孵化器。孵化器作为创新创业资源融通汇聚的重要枢纽,在促进“四链”深度融合和“双创”纵深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引导打造孵化模式先进、专业化水平突出、硬科技企业培育和产业集聚带动作用显著的引领类标杆孵化器,重点聚焦智能硬件、生物医药、仪器传感器、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材料、绿色能源等高精尖产业细分领域,共同带动人才、技术、项目和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2023年,南通开发区新时代未来产业园启动建设,苏锡通未来岛硬科技产业园正推进打造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的建议,在科创载体建设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高标准建设支持创新引领、人才汇聚的科创载体。借此机会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并欢迎您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多指导科技工作。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