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超代表: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大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力度的建议”收悉,建议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对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性。经与市工信局、财政局等部门会办,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年年初隆重召开全市科技人才发展大会,出台《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高位部署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以“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以“科技创新提效”为主线,聚焦“科技招商突破”和“产业集群创新”两大主攻方向,持续深化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机制建设及作用发挥,出台《关于建设更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政策意见(2023修订)》,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创新氛围进一步浓厚,科创实力持续提升。
一、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情况
(一)分布情况
2010年市政府与南京大学共建的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是我市引进的第一家校地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市陆续又引进了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科院系统等32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了44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市属4家,其余均由各板块及相关园区管理。
(二)运行情况
截止2022年底,44家创新平台计划总投资41.38亿元,实际投资16.84亿元,其中政府投资11.99亿元。2022年度,研发支出1.59亿元,占比33.83%。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交流合作、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通过招引国内外大院大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有效集聚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科技资源,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促进各类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孵化出了一批科技型企业。近三年,共孵化科技型企业110家,实现销售收入4.25亿元。其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累计孵化和招引各类企业47家。
二是服务企业创新需求。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面向我市产业转型发展需要、企业创新发展需求,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企业各类技术难题,持续助力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近三年,累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146项,合作经费达到2.9亿元。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2022年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35项,收入645.2万元。
三是集聚高端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是高端人才落户南通的重要选择之一,通过新研建设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次,其中龚旗煌、陆建华、欧进萍、朱美芳等19位院士领衔或参与新研创新平台建设。截止2022年底,创新平台集聚研发人员1194人,其中专职研发人员835人、硕士以上学历283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42人次。其中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拥有42个专职研发人员,其中博士17人、硕士25人。
四是取得丰硕创新成果。不断发挥“创新源”作用,紧扣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2022年,新增申报专利282项,其中发明专利219项;累计授权发明专利633项。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7项,争取资金1.19亿元。
(三)支持政策
当前,我市新型研发机构主要分为三类,具体支持情况如下:
1、省立项新型研发机构。要求地方与国内科教单位共建的,应为有望培育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和重大科技专项的专业性、开放性机构。省拨资助经费将依据机构的建设规模、引入核心技术和核心研发团队的创新水平等,择优给予分档支持(最高不超过1亿元)。
2、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对纳入省年度统计的新型研发机构,对其上年度非财政经费支持的研发经费支出额度给予不超过20%(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奖励。
3、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对新设立的以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模式建设的,具备企业独立法人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50万元开办奖励;三年内按年度运营绩效给予补助,单个机构累计最高300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本提案中提到的“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政策、人才、资金等方面支持力度”等建议都非常好,前瞻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工作推进中加以消化、吸收。
(一)围绕产业集群创新,强化高能级平台招引。聚焦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重点产业集群,瞄准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与“国字号”“中字头”高端平台以及“双一流”高校合作,鼓励各板块招引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知名跨国公司实验室和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知名科学家及其科研团队,建设能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能力的创新平台。鼓励高层次领军人才,组建“企业主体+团队控股+社会资本”运行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快推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力度,争创国家级平台。
(二)围绕创新能力提升,强化现有平台作用发挥。围绕“引育更多项目、服务更多企业需求、集聚更多人才”,推动已建平台的作用发挥,梳理一批重点创新平台,研究制定提质增效方案,“一平台一清单”个性化针对性开展服务,为重点创新平台量身定制年度发展计划,持续跟进平台发展,逐步提升平台层次。学习借鉴苏州先进经验,在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探索“研究院+孵化器”的模式,开展与研发方向一致的科创项目、母校母体人才团队资源引进。“线上+线下”同步组织研究院新技术发布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三)围绕资源统筹整合,强化政策引导支撑。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将继续完善政策配套,在基础条件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高端人才引进、日常运行、绩效评价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板块为主体出台招引政策,对支持期满的平台,在载体空间、成果转化场景应用、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市级层面继续分类开展年度建设运行绩效评价,扩大覆盖面,择优给予奖励,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积极落实好国家、省相关创新政策,建立评价奖补机制,引导创新平台加强功能平台建设,持续导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研发服务能力,实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四)围绕服务企业发展,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企业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科技创新主体。将根据企业研发机构类别和建设要求,结合企业规模、基础资源、创新能力等开展分类指导,推动企业参与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参加重大创新平台培育,支持有条件的龙头骨干企业参与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支持招商局工业集团参与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中天科技等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鼓励企业用好现有科研条件,积极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平台,吸纳外部优秀人才和科技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自建研究院,或牵头建设产业研究院,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围绕行业前沿技术,集中攻关行业发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补齐产业短板,推动产业整体创新发展。
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