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县市区动态

激发科技创新源动力 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来源: 如皋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1-04-23 字体:[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注重创新引领、质量加速提升的新阶段,如皋正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战略性抓手,以强化科技创新为牵引,促进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九万里风鹏正举”,站在时代的风口,如皋以科技创新奏响时代强音!

回眸“十三五”
如皋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十三五”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为全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先后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市)等,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一)重点科技指标稳步增长。截至2020年底,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70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2%。研发平台打造、孵化器建设、产学研合作等指标较“十二五”期末提升明显。

(二)创新驱动体系日趋完善。建立组织部、科技局、人社局、科协等部门参与的科技人才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大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每年制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十三五”期间,累计兑现市本级科技创新奖励7440.95万元。积极落实国家财税政策,提高政策覆盖面。“十三五”以来,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额23.3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减免5.739亿元。

(三)项目建设管理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我市累计立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00多个,其中资金类项目82个。新实施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1个,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5个,获省重点研究计划项目9个,省创新类“双创团队”1个,省国际合作项目7个,争取资金1.2亿元。获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个,省科技进步奖6个。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承担的“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研制”项目成为我市历史上获批的首个科技类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

(四)创新载体建设进展良好。“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获批新能源汽车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示范型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如皋作为核心区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并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成功通过验收,综合评估获全国优秀。全市累计建成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83家,“十三五”以来新增南通市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44家。其中,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7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92%。

(五)创业创新平台布局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孵化器2家,省级孵化器3家,总孵化面积13.6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572家;创建国家级星创天地1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南通市级3家。“十三五”期间,各孵化器在孵企业累计完成税收超亿元,引进本科以上人才近400人。“梦想之星”大赛成为我市创新创业的响亮品牌,从大赛走出去的江苏卓远晶体“蓝宝石智能生长设备”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18个项目获南通及省级创新奖。

(六)产学研合作对接深入开展。围绕特色产业、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每月一次的“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十三五”期间,开展各类专业型产学研合作活动60余次,发布高校成果15000多个,成功举办了第十七届、十八届如皋科技·人才洽谈会,签订各类合作意向2500多项。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达成5万元以上的产学研合作项目550项,合同金额31209.03万元, 300多家企业与133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型的科技合作或技术依托关系,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成果近200项。天南电力与清华大学、海迪科光电与复旦大学、南通锻压与浙江大学、双钱轮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汤臣汽配与北方车辆研究所等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七)科技金融融合初见成效。制定了《“苏科贷”工作操作细则》《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不良贷款风险补偿操作规程》,建立动态企业库,积极开展银政企金融对接活动,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十三五”以来,全市136家(次)企业获得“苏科贷”“如科贷”“高企直通车”等科技金融贷款合计达6.06亿元。引进成立了南通科技担保公司如皋分公司。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金融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为规范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

(八)农村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引进优良品种1000多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推广新技术360多项。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取得进展,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建成花木产业技术研究院,组织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和江苏南通农业科技园区项目,发展壮大科技型星火龙头企业20多家。新认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1家,建有省级农业科技服务超市2家。农业农村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服务农村工作的科技特派员106人,组织送科技下乡40多次。

(九)科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强化顶层设计,深入研究人才发展规律,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制定“1+6”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人才住房购房、子女入学等配套政策,将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纳入津补贴范围。围绕全市“5+2”重点产业体系,广泛开展各类招才引智活动,依托产业链拉长人才链,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全力推进省“双创计划”等重点项目。“十三五”期间,本土培育国家级人才4人,引进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27人,累计招引高端创新创业人才200余人。

(十)知识产权事业深入发展。贯彻落实知识产权强省政策18条,不断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人才培养等,成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验收。推动知识产权重大项目立项工程,着力提高对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正版正货等项目的申报力度,梦百合家居的一项专利获省第十届专利金奖,实现了我市此类项目奖项零的突破。实施专利强企建设工程,累计组织100余家企业参与了南通市以上专利奖、省企业知识产权贯标绩效评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申报、企业知识产权国标认证等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0.45件,较“十二五”期末增加84.3%。

6家企业获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位居南通第一

“十三五”期间,如皋将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培育行业龙头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小巨人”培育库,一对一跟进培养;利用财政资金,对科技人才型企业给予奖励;加强产学研合作,将人才请进来,把企业带出去;“由点及面”,形成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细分行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南通星球石墨股份有限公司

南通星球石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集石墨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实施单位,于2021年3月24日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并上市。

江苏万达特种轴承有限公司

江苏万达特种轴承有限公司始建于1969年,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国最大的工业车辆专用轴承研发制造及出口企业,专业配套世界工业车辆排行榜前20强企业。公司主导起草了行业标准JB/T7360,拥有有效专利72件。

南通斯密特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南通斯密特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年成立,专门从事中高端天文望远镜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0年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拥有自主品牌“SKY-WATCHER”“ACUTER”,产品被广泛用于天文学、航天、交通等重要领域,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3年全国第一,在其所处细分领域起着标杆引领作用。

江苏思源赫兹互感器有限公司

江苏思源赫兹互感器有限公司于2004年成立,主要从事高压交直流互感器、500kV及以上超高压交直流互感器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公司的特高压电压互感器产品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江苏明德玩具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明德玩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首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国首个地垫团体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公司目前已经通过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BSCI.Business Social Compliance Initiative认证 ,迪士尼、沃尔玛等企业验厂认证。公司生产的产品符合美国ASTM、欧盟ROHS、欧盟EN71和EN1177等法规技术要求。

江苏汤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江苏汤臣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主要从事高强度轻量化汽车底盘及高性能传动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公司突破了铁基复合材料、变速箱总成方案等关键技术,获得一汽、东风、福田等国内外客户认可。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1.62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5%以上,自主研发的轻量化平衡悬架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国内排名第一。

“十三五”如皋科技立项硕果累累

“车规级无油高效气浮轴承”项目

2020年,势加透博洁净动力如皋有限公司与美国联合研发的“车规级无油高效气浮轴承”项目获批江苏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此技术主要应用于燃料电池无油空压机,项目的实施打破了该技术的国外垄断,实现了无油空压机的国产化。该项目还获得南通市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国家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奖。

“基于非液相控制的广域高性能系列断路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

江苏省如高高压电器有限公司承担的“基于非液相控制的广域高性能系列断路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攻克了系列关键技术难题,集成研发了智能化系列断路器,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项目成果应用于国家重大铁路工程和智能电网工程,同时远销6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市场占有率30%以上。该项目获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非温感记忆绵制备技术”项目

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的“非温感记忆绵制备技术”项目,采用环保型非温感记忆绵配方及开放连续式平泡发泡技术,提升了其在极端环境下的柔软舒适性;温控式智能存储熟化技术和泡绵搬运系统,实现了温控熟化及智能化物料输送;非温感记忆绵振动刀切割技术,实现了高效连续异形加工,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高铁轴承滚子导轮磨加工关键技术”项目

江苏力星通用钢球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国JOHANN MODLER GmbH公司合作开发的“高铁轴承滚子导轮磨加工关键技术”项目,通过对进口高精度螺纹磨床装备提升,对滚子磨加工导轮的轮廓曲线进行检测反馈和自动修磨,加工成所需的圆弧轮廓或对数轮廓,能够磨加工出符合技术指标要求的产品,突破高速高载荷运转状态下产品的技术瓶颈,实现替代进口。 

“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研制”项目

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承担的“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研制”项目针对深远海科考作业地质绞车系统存在传统钢缆自重过大、缆绳易磨损断裂等问题,开展全海深地质绞车系统国产化研究。该项目的国产化自主研发,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助力我国海洋科考事业“走向远洋、走向深海、走向极地”。

“高光密度纳米增透倒装LED芯片级封装模组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

海迪科(南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高光密度纳米增透倒装LED芯片级封装模组的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针对大功率高指向高光密度要求的照明领域,拓宽了工艺窗口,提升了产品良率和可靠性,减少了全内反射的比例,解决了高光密度荧光粉易发热引起的热淬灭现象。项目的成功实施,打破了国外对高光密度LED光源技术的垄断,推动了LED市场从价格战向技术战转变。

强化科创平台建设 全面支撑产业振兴

“十三五”期间,如皋积极打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释放要素集聚效应,实现人才、技术、项目“三位一体”,构建高效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高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如皋市科技创业园于2010年跻身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行列,为南通市第二家获得国家级称号的孵化器。园区拥有孵化面积3万多平米,累计孵化科技企业292家,毕业企业67家,现有在孵企业61家,其中高企4家,拥有发明专利39件。该孵化器已成为如皋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助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南通大学如皋高校成果转移中心

该中心于2007年成立,实现了校地双方人才共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全面合作。近三年,南通大学与如皋市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多达100多项。与如高高压联合研发的“基于非液相控制的广域高性能系列断路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与梦百合合作的“非温感记忆绵制备技术”项目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江苏省海洋作业平台系泊自动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由南通力威机械有限公司建立,长期与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先后承担省重大科技支撑计划、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各1项,工信部高技术船舶品牌和应用专项2项,主导编制国际标准2件,国家、行业标准4件,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江苏省废弃氯化物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该中心由江苏隆昌高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常年聘请中科院院士郑兰荪、费维扬为技术委员会主任和高级技术顾问,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保持深度产学研合作,主要从事土壤修复材料的研发,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创新型企业。

江南大学(如皋)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

该所于2015年成立,先后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38项,合同金额1148.94万元,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项,获批10项,申报专利25项,授权7项。参与承担的“农业纤维质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的关键集成技术及示范”项目,获得了2017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如皋市化合物半导体产业研究所

该所由江苏秦烯新材料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共建,主要围绕高纯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进行研发。研究所成功孵化江苏益芯半导体有限公司,主要开展硅基及化合物半导体晶圆生产,首期投入4000万元,拟建成年产200万片6-8英寸硅基及化合物晶圆生产线。江苏秦烯新材料有限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获得2020年度省级重点研发计划立项。

擘画“十四五”

建设长三角产业科创新高地

建设最具吸引力的产业创新强磁场

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引领,突出创新核心地位,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围绕创新链部署服务链、资本链和人才链,集聚创新资源要素,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科创新地标、新兴产业增长极。

构筑长三角产业科创新城

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各主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园区共建共创,全面开展系统性、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产业创新发展的目标定位和主攻方向,强化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优势明显的产业链,努力打造产业功能契合、基础设施联合、公共服务统合的科创生态实践区。

搭建高能级科创载体集群

启动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统筹推动联合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兴建和运营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实施引航企业培育计划,发挥重点企业的“链主”效应。加大招引培育力度,建立覆盖企业初创、成长、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支持体系。

持续优化科创服务生态圈

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完善“苏科贷”“如科贷”合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适当提高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努力构建全链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高端化、优质化发展。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常态化、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培育壮大社会化科创中介机构,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全面升级“雉水英才”计划

建立海内外“人才飞地”和招智引才联盟,大力引进符合国家重大战略和优势产业需求的“高精尖缺”领军人才及其团队。深入实施“如皋工匠”培育工程,引导企业对接国内外知名高校和职校,设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大力弘扬“张謇精神”,加快培育企业家领军人才,吸引如皋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持续完善“1+N”人才政策和相关配套办法,为各类人才提供项目落户、医疗教育、租房购房、子女入学及出入境等全方位精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