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的充分调研和编制论证,《南通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2021年11月5日正式印发,这是我市进入新发展阶段在科技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激发创新第一发展动力、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发展导向:“1个定位+4个目标+5个坚持”
“1个定位”
围绕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主线,把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定位。
“4个目标”
到2025年,南通创新能力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并实现“四力并进”,即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激活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形成开放协同创新合力、释放创新生态系统张力。
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链条构建完善,高水平研发机构加速引建,南通创新区成为产业技术创新重要策源地,高新区及特色产业园区创新要素加速集聚,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
激活企业创新发展动力: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构建完善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科创板上市培育企业发展梯队,进一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稳步增加,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水平大幅提升,高质量创新成果加快涌现。
形成开放协同创新合力: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创新资源对接更精准、产学研合作更紧密、科技成果转化更顺畅,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产业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同频共振,率先打造长三角沪通科技合作示范区。
释放创新生态系统张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在创新载体效能发挥、科技政策支撑保障、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形成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力争到2025年,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开放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健全,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要突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左右、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00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
“5个坚持”
坚持创新驱动,强化高端引领;坚持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开放创新,突出区域协同;坚持特色发展,致力重点突破;坚持宽容失败,优化服务环境。
二、主要内容:“10大产业布局+7大重点工程”
“10大产业布局”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规划》提出坚持“四个面向”,组织实施产业创新紫琅专项,加强产业技术攻关。聚焦海工船舶、高端纺织、高端装备、石油化工、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机器人及应用、节能环保10个重点产业领域,前瞻布局了50项关键共性技术和133个研究方向。到2025年,力争突破5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掌握200项企业关键技术、开发1000个创新产品。
“7大重点工程”
聚焦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突出重点、集成资源,组织实施七大提升工程。
一是创新主体培育提升工程。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力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协同创新水平。
二是产业创新水平提升工程。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实施“揭榜挂帅”专项,加强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速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三是创新载体绩效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以南通创新区为核心,以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创新载体体系,大力实施高新区争先进位工程,加快构建覆盖全市域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
四是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工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竞争力更强的引才机制,打造品质更优的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具有长三角乃至全国影响力的人才发展高地。
五是创新创业生态提升工程。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服务业金服360工程”,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科技金融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六是改革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组建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实行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积分制管理,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探索科研院所从传统建设模式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变,构建多元化的财政资金分配机制。
七是区域创新融合提升工程。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探索离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跨区域企业培育等新机制、新模式,打造沪通科技合作示范区。
原文链接:http://kjj.nantong.gov.cn/ntskjj/bmwj/content/21b8cba7-aa08-4497-8266-cc56f73bc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