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429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厚植特色产业发展优势、高水平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建议)
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4-09-30 14:11 累计次数: 字体:[ ]

包耀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厚植特色产业发展优势、高水平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南通积极发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点作用,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坚持创新赋能,走好科技自立自强这条必由之路,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产业发展水平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超320亿,占GDP比重达到2.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8.5%。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600亿。

您提出的“推进长江口科创协同发展”“补齐南通高端创新资源‘短板’”“主动对接苏沪科创机构”“创新体制机制”等建议与我局近阶段工作部署不谋而合。近几年来,市科技局积极践行“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理念,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

一、优化完善科创合作机制

近年来,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市科技局相关领导先后带队与上海科技两委、普陀区、宝山区、静安区、嘉定区等上海政府机构,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在沪中科院系统院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在沪高水平高校,昆山市、太仓市等苏州板块进行互动。“推进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写入科技部2024年长三角工作要点。“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写入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2018年,沪通两地签订《沪通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沪通跨江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和推进办公室”领导体制。去年,两地又签署了《沪通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携手开启了新一轮科技创新合作。市级和县区(园区)陆续出台了十几项支持双方创新合作的政策,丰富和完善了沪通开展全面创新合作的政策体系。

二、深化产业链创新链耦合互补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围绕工业互联、数字车间、绿色生产、场景示范等方向推进先进技术对传统产业赋能升级,充分激发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传统产业发展新动能。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目前,南通共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4家,省级企业中心338家。强化新兴产业互补。2023年,六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0848.64亿元,同比增长10.68%。聚焦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核心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六大重点产业,深度促进产业创新协同;聚焦苏州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结合供给需求进一步探索联动。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市科技局推出系列举措,加速培育未来产业。局级层面成立未来产业工作专班,聚焦前沿科技、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建立由海内外科技界、产业界和投资界众多专业人士共同组成的南通未来产业发展智库,群策群力开展未来产业研究推进。同时,编制未来产业发展图谱,研究起草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意见,立体化支撑产业导入。

三、强化重点园区合作共建

近年来,沪通园区合作共建的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自贸区启东生物科技创新协作园、海门复旦复华科技园等园区集聚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沪通合作园区达20个,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南通全市沪通合作共建平台载体(含)总数已超过100家。其中,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仅5.2平方公里,却招引了将近300家企业,其中1/4是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上万名人才。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沪通两地创新协同、产业共建的现代化科技新城,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各地加快推进跨江产业创新协同迈向深入,赴上海、苏南的交流活动如火如荼,启东复旦医学创新研究院签约落地,启东(上海)协同创新中心启动运营,“启东·吴江高端制造产业园”一期首开区5.9万平方米高标准厂房已通过验收;总投资50亿元的上海电气太阳能电池组件项目在海门经济开发区试生产;通州围绕建设全国首个光伏电池产业标杆园区的目标,现已落地琏升光伏等业内知名企业。

四、深化产业创新平台建设

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正式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完成注册,东南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签约揭牌,生物医药未来产业(长三角)创新联合体正式成立,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落户海门。海门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共建的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海安市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共建的智能装备研究院、市北高新区与上海复旦张江研究院共建的复旦张江南通科创中心、开发区与上海生物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共建的能达生物医药科创园公共平台等创新平台对产业创新推动作用持续增强。同时,南通企业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参与设计建造的“新海旭”号挖泥船获得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微系统所和通富微电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通富微电和复旦大学联合实施的项目获得2023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重大战略产品创新“揭榜挂帅”类立项资助2000万元,实现南通在该类项目立项“零”的突破。南通70%的规上工业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建立协同创新关系,有利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近五年沪通两地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项目数超1200项,占全市项目总数的两成多。

五、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科技人才加深互动。各地借助本地重大科技人才活动,邀请上海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支持与服务。推进沪通人才合作“三个一百工程”,积极引入上海创新创业人才,董绍明院士、朱美芳院士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来通创新创业。今年首批抽调11名优秀科技招商年轻干部上海挂职锻炼,持续加强交流合作。对接活动灵活多样。南通通过“沪通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南通?上海高校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等科技成果项目招商对接活动,与上海高校院所常态化开展对接。2018年以来,全市举办的沪通对接或科技交流活动超250场次,累计有近3000人次专家教授来通交流合作或发布科技成果,南通近万家次企业参与对接洽谈。技术转移渠道不断拓宽。南通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五所高校连续六年共建技术转移南通分中心,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合作在通设立机构运行,深化了校地合作,促进了上海地区先进技术和优质成果来通转移转化。加强科技金融支撑。目前,我市备案私募基金388只,总注册规模已达1476.32亿元。其中创业投资基金164只、早期投资基金11只,投向早期初创共占比45%。2022年8月,市政府印发《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基金集聚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从“鼓励股权投资机构集聚发展:推动股权投资机构服务南通产业发展、营造股权投资发展优质配套环境”多个方面对股权投资的高质量发展做出鼓励引导。目前正积极开展2023年度基金奖补工作,拟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三家投资管理公司540万元进行奖补。

下一步,南通将深化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引擎,持续探索有效路径,打造跨区域协同发展新样板,助力长三角提升国际竞争力,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一是突出抓好未来产业培育。针对初步选定的成长型未来产业方向,利用未来产业发展智库,加强前瞻谋划布局,制订产业发展专项政策;举办2024投资界·南通未来产业发展大会,发布南通市成长型未来产业专家智库和产业图谱,全力加快南通未来产业培育。推动科技资金“拨改投”转型,采取更加高效的市场化支持方式,形成财政资金“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政策性基金为引导、各类社会资金为主体的创投资本市场化运作模式,坚持产业链垂直布局,为企业提供“天使投资-创投风投-私募股权-IPO上市”的全生命周期投融资服务。

二是深化推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后续,南通将抓紧编制完善建设方案,推动长江口重大事项、重点项目、重要政策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加大考核推动,2024年在高质量发展考核中明确提出,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加强与上海、苏南地区共建合作。同时,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全方位嫁接跨江科创资源,深化实化市北高新区与上海静安区、启东生命健康城与上海张江高新区,如皋高新区与上海大零号湾等现有科技合作,加快推动启东-浦东、海门-宝山等共建产业创新协同园区。积极遵循《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等规划文件要求,落实《沪通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开展深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等“五大行动”。谋划打造“科创飞地”,采取“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等方式,更大力度推动“上海苏南孵化、南通转化”“上海苏南研发、南通制造”。建立市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加深与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实施“千企百校百场”科技成果对接洽谈活动,推动政产学研用金多元联动。

三是持续壮大科技企业梯队。持续抓好科技招商,培养造就一批懂产业、懂科技、懂投资的三懂型专业化招商人员,打造专业化、品牌化的科技招商平台。全力做好高企培育,努力提高服务精准度、高企申报量和申报通过率。积极推动园区特色化建设,突出主导产业和专业方向,按照“扎堆、集聚、连片”的产业发展思路,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以培育省级标杆孵化器为目标,量质并举推动科创载体建设,增强产业粘性,提升创新浓度。

四是加快推进重点平台建设。全力支持和推进牵引性平台建设,加快推动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东南大学海洋研究院实质运作,促进省船舶海工中心、省光电技术中心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科创要素集聚的强磁场。引导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增强创新平台内生动力,提高平台自我造血能力。积极推动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为科研成果提供商业化验证平台,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等支持,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蓄势赋能。

五是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支撑。系统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方案,以《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为优化创新生态和保障创新主体利益提供法治保障,不断优化企业创新生态。进一步强化平台服务绩效评价,提升创新平台引育和集聚项目及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券宣传,促进大型科学仪器及设施共享共用。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支撑。积极加强部门联动,推动政府投资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引导天使投资更多投向科创型产业。提供优质政府服务,在股权投资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方面,提供基础设施配套、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等服务保障。落实“苏科贷”“通科贷”等科技金融政策,组织政银助企、党建促融、科创项目路演、企业大走访等银企对接活动,推动金融助力企业自立自强。

再次感谢您的指导,谢谢!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