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232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强化科技人才培养的建议)
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4-09-30 14:01 累计次数: 字体:[ ]

何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科技人才培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科技人才工作的支持!您提出的“强化行业、企业主体作用”等六方面建议,非常切合我市科技人才培养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在工作中积极加以采纳。

一、我市科技人才培养相关情况

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集聚人才第一资源,全力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聚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强化政策支持,为科技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我市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2018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南通市人才发展促进条例》;2023年3月,将每年的“谷雨”确定为“南通人才日”,着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浓厚氛围。2023年7月,发布了《关于更大力度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简称“人才新政4.0”),推出的一系列激励措施,包括创业启动资助、人才生活津贴、企业人才培养补贴、企业职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奖励、企业创新发展奖补和企业成长奖励等,多点赋能鼓励和引导企业、人才苦练内功,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二)强化平台建设,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创新舞台。创新平台集聚人才、项目、资金等各类创新要素,是人才开展研究活动的重要舞台。截至目前,全市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重点实验室10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1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0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72家、重点实验室95家,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的创新研发体系,为企业引才、育才、聚才、用才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如,全市46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聚研发人员2.8万余人、中高级职称3416人、博士563人。2023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投入超150亿元,新增发明专利1125个、新产品2217个、新工艺1086项。

(三)强化产教融合,为企业行业培养需要的技能人才。紧紧围绕全市16条重点产业链和民生需求,扎实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及时发布紧缺型工种目录和政府补贴性工种目录,加大紧缺型职业工种、产业高技能人才、岗前技能培训和新型学徒等补贴力度,积极引导技工院校、重点企业、培训机构等开展针对性培训,2023年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6万人次。推动高技能人才载体建设,全市拥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国家级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6个;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0个,省产业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11家;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20个、市产业高技能人才 培养基地68个。召开首届全市职业教育大会,推动一批校地共建项目、市级产教联合体项目落地。目前全市建有市级产业学院4个、签约产教联合体9个,产教融合示范专业31个、产教融合示范企业22家,促进校企联合开展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

(四)强化服务保障,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创造良好条件。积极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的若干政策》,围绕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从加大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创优人才服务保障生态等方面对我市人才政策进行集成优化、提档升级,建立起从大专到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综合补贴体系,落实生活津补贴、住房补贴、企业引才奖励等人才政策,以吸引和支持更多青年和人才来通、留通就业创业。围绕青年人才孵化、见习、就业、创新创业成长周期,积极构建全周期、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新增设立“江海青年卡”,青年人才可享受津贴补贴在线申办、青年驿站在线申请、重点旅游景点优惠等专属服务。围绕初创期、孵化期、加速期企业,全力打造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多层次、全链条的创新创业平台。全市科创孵化载体从业人员4.6万余人,累计已孵化毕业企业295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近800家。创新创业平台已成为集聚青年人才、孵化科创企业的摇篮。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强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密结合南通发展实际,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奋力抢抓“第一资源”,充分激活“第一动力”,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更加注重创新生态环境。一是强化政策宣传。聚焦人才新政4.0、“新科创30条”等创新政策,坚持常态化宣传和关键阶段宣传相结合,重点组织开展创新政策“集中宣传月”活动,全方位推动科技人才政策的宣传解读,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吸引更多人才来通创新创业。二是推动产才融合。积极构建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梯级孵化体系,“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将技术、市场、资本运作等优秀人才整合在一起,促进人才引进培育与重大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形成“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循环链式效应。三是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分类构建体现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和不同层次人才特点的评价机制,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四是深化人才配套服务。优化江海英才“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服务事项,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深入开展服务市场主体大走访活动,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科技服务,着力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二)更加注重研发队伍建设。一是突出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主体。坚持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投入、有机制、有成效”五有要求,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大中型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两个全覆盖”行动,组织开展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评价,促进企业加强研发基础条件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使研发机构成为企业集聚人才“强磁场”、培养人才的“蓄水池”、支撑创新发展的“策源地”,通过人才团队整体实力的提升,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突出战略科学家培养。鼓励和支持创新领军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着眼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承担国家项目,在研究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三是突出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培养。鼓励和支持企业以省创新人才(团队)项目、省重点研发项目等为重点,推动科技人才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科研资源集聚力、国际话语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更加注重产教融合育才。一是强化技能人才供给。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鼓励职业学院紧密对接各园区重点产业,提升院校专业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持续推进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不断优化技能人才供给体系。二是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职业学校、社会广泛参与的技能教育培训机制,推动职业院校积极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在学生进行岗位实习前开设产教融合型课程,校企双方共同开发“课岗并轨”实践项目,推行现代特色学徒制。三是推进数字化转型。以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鼓励职业院校打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一批在线开放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多样化数字资源,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层次、个性化技能提升需求,拓宽技能人才培养渠道。四是突出校企融合育才。鼓励重点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订单式”合作培养人才,支持在通院校围绕我市重点产业,调整设置学科专业,探索“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冠名办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扩大社会化培训规模,以企业需求为前提,持续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推动校企合作模式从“企业配合”向“校企融合”转变。

(四)更加注重青年人才引育。一是布局未来产业人才。围绕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布局,聚焦低空经济、深远海装备、新型储能、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等细分赛道,面向全球,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和研发攻关。二是培养带动青年人才。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实体平台和研发项目为纽带,集聚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和青年人才开展联合攻关。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高端创新要素,建立科技服务、创业孵化、产业集聚、风险投资等平台型公司,带动产业链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三是支持青年人才加强科研。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走出实验室,加强与企业对接,探索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育苗工程”,支持青年科研骨干开展科学研究,实施项目经费“包干制”,为科研人员减负添能。四是服务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依托“万事好通、南通好投”“江海创投行”“通创荟”等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对接或路演活动,聚集和整合人才、技术、资本、市场等各种创新创业要素,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辅导培训、金融投资、技术转移、展览展示、市场对接等各类服务,促进青年科技人才创办的企业加速成长。

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人才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