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南通市委员会:
贵组织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结合各会办单位意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情况
新型研发机构是机制灵活多样的新型创新组织,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既是打造科技创新“生力军”的重要一环,也是科研机构改革的先行探索。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系统推进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提升了我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条件,有力支撑了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截止2023年底,我市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共引建研究院所36家,建有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29家。连续四年获省科技厅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立项,总数达6家,市级备案管理培育新型研发机构10家,基本覆盖我市主要产业体系布局。
(一)优化完善政策供给。不断优化完善科技政策,出台“新科创30条”,对新设立的以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模式建设的,具备企业独立法人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50万元开办奖励,三年内再按年度运营绩效给予补助,单个机构累计最高300万元。
(二)打造高能级平台载体。积极推动江苏省船舶海工创新中心、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长三角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在通落地,市、区两级投入超20亿元,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建设运营补助。通过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产学研用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项目引育、人才招引,全方位推进长三角区域科技合作。
(三)解决人才编制需求。去年9月,市委人才办、市委编办、市人社局联合发文,明确建立总量500名的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由省、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的科研机构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可申请使用“周转池”,解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人才编制需求问题。
(四)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和平台创新能力提升,梳理了部分重点创新平台,研究制定提质增效方案,一平台一清单个性化针对性开展服务,为重点创新平台量身定制年度发展计划,持续跟进平台发展,逐步提升现有平台能级。
(五)拓展平台运行机制。加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借鉴人才团队持股、“拨—投—股”政策、“事业单位+企业法人”一体化运行等新型模式,共建市场化机制更加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同时鼓励传统研发机构向新型研发机构转型发展。
(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依托“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推动产业链“链主”单位及链上企业加强与南通大学等本地院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实行校地联合引才。以我市与东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在引育高层次人才上深度合作,将东南大学更多优质学科、研究团队、科研成果布局到南通,实现更多务实合作。
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取得成效
新型研发机构的引进培育建设,集聚了国内外优质的创新资源,提升了我市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条件,对推动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一是集聚高层次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各类科研机构是高端人才落户南通的重要选择之一,通过科研机构的建设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次,龚旗煌、陆建华、欧进萍、朱美芳等19位院士领衔或参与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材料研究所等创新平台的建设。截至2023年底,36家科研机构共集聚各类创新人才不少于1000人,为我市科技创新注入了不竭动力。
二是提升策源功能,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机构不断发挥“创新源”作用,紧扣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2023年累计承担省级以上重大项目74项,授权发明专利633项,孵化科技型企业110家,实现销售收入4.25亿元。
三是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产业能级提升。以服务产业发展为目标,以解决企业需求为导向,新型研发机构既是研发与产业转化基地又是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可以为产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解决企业在共性技术与专业检测等方面难题。2023年全市科研机构累计服务企业超1000家,服务收入达1.8亿元。承担横向项目413项,项目金额累计达1.3亿元。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将以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营为主线,引导新型研发机构作用发挥,多措并举推动我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在协同创新、人才吸引、科研合作、前沿技术供给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一是强化现有平台作用发挥。持续开展“一院一清单”的管理和服务,围绕“引育更多项目、服务更多企业需求、集聚更多人才”,推动已建平台的作用发挥,梳理一批重点创新平台,研究制定提质增效方案,个性化针对性开展服务,树立目标导向,分层级、分阶段、分功能进行绩效管理。为重点创新平台量身定制年度发展计划,持续跟进平台发展,逐步提升平台层次。围绕产业发展,对新引建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系统性顶层设计和配置,围绕目标定位,对存量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加大优化布局,促进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百花齐放。学习借鉴苏州先进经验,在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探索“研究院+孵化器”的模式,开展与研发方向一致的科创项目、母校母体人才团队资源引进。做好紫琅好成果品牌,“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研究院新成果发布、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增强自我造血功能。
二是强化各类政策引导支撑。不断优化完善我市科技政策,积极探索分阶段、全周期支持模式。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加大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在专业领域、细分赛道持续深耕,做大做强,建设“专精特新”型新型研发机构。鼓励板块为主体出台招引政策,对支持期满的平台,在载体空间、成果转化场景应用、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市级层面继续分类开展年度建设运行绩效评价,扩大覆盖面,择优给予奖励,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进入。积极落实好国家、省相关创新政策,建立评价奖补机制,引导创新平台加强功能平台建设,持续导入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不断提升产业创新研发服务能力,实现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借鉴省产研院创新模式,采用“拨—投—股”方式支持重大科创项目,对新型研发机构等推荐的拟在市区落地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单个项目市级最高资助1000万元,并鼓励拟落户地区(园区)、新型研发机构按同比例投入,通过财政补助资金加力提效,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运行和良性发展。
三是强化服务地方创新发展。在新型研发机构招引建设过程中,加强与南通大学等本地高校互动,带动本地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将平台建设与学校科研环境建设融为一体,高校为平台提供人才培养载体,平台为高校提供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共用,平台要作为南通大学研究生的学习实践基地,成为吸引学子留通的重要因素。用活用好事业编“周转池”,促进高层次人才来通、留通发展;注重本土化的人才培养,侧重招引通籍在外人才、学子,为在外通籍青年才俊回乡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推动“双聘制”,鼓励各类创新平台通过到企业聘请产业教授、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企业产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等形式,提升南通本土人才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高端前沿产业领域的参与度,培养出一批具有乡土意识、带有南通标签的高层次人才。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