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335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建议)
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4-09-30 14:05 累计次数: 字体:[ ]

李武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聚焦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您提出的“加快集聚以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等四方面对策建议,非常切合我市科技人才培养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将在工作中积极加以采纳。

一、我市推动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相关情况

近年来,我市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集聚人才第一资源,全力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创新生态,聚力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一)布局产业创新协同。一是全方位开展跨江科技合作。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为突破口,组织实施长三角协同创新专项,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数占产学研总量超过60%。二是组建长江口产业创新联盟。联合长江口地区的创新主体、政府部门、研发机构、创投机构、科技园区等,协同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三是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在全省首个提出由龙头企业牵头,上下游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以市场机制为保障的任务型、实体化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式,建成全省首家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长三角首家生物医药未来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半导体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入选省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名单。

(二)推动创新对接合作。一是实施产学研合作金桥工程。与全国近300所高校院所建立起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2023年成功举办了“微电子技术创新成果南通高峰发布会”“南通·上海高校科技成果对接洽谈会”等产学研对接活动,全市产学研项目数连续多年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与上海科技合作。作为长三角地区首家与上海开发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城市,我市与上海签订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市规以上工业企业与上海80%的高校院所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关系,上海交大南通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南通)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平台签约落户。三是强化校地合作共建。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长三角光电技术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首家分中心落户南通,全市校地合作共建大院大所36家。围绕海洋产业领域,与东南大学深度合作,共建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东南大学海洋国际学院等高端平台,打造国际一流的东南大学南通校区。目前,近40名研发人员已经入驻紫琅科技城,将在海洋装备、海洋能源等方面开展研发。四是实施“揭榜挂帅”项目联合攻关。通过“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张榜发布企业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寻求市内外有研发能力的高校院所揭榜合作攻关,目前已有38个项目获得立项。

(三)强化金融助力创新。一是构建股权基金支持体系。出台现代金融繁荣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办法等政策,全力推进通创区金融总部、市北高新区私募基金集聚区、金融小镇和南通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全市注册登记私募基金共60家,累计开展“江海创投行”路演66期,服务企业300余家,为25家企业股权融资17.14亿元,为科创企业引入资本活水。二是开展银企业对接活动,组织开展“普惠金融园区行”系列活动,促进银企对接。出台《关于加强和优化科创金融供给若干政策措施》,“苏科贷”“通科贷”贷款规模超60亿元。三是助推科技企业挂牌上市。发挥资本市场助力科技创新作用,近5年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5家,累计引入投资金额超200亿元。全市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58家,市值3302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54家。截止2023年底已有468家中小企业挂牌江苏股交中心科技创新板,列全省第二,形成了浓厚的上市氛围和良好的产业创新协同发展格局。

(四)广纳创新创业人才。一是提档升级人才新政。人才政策从1.0提档升级到4.0。“新政4.0”突出高精尖缺顶级人才引育,对“江海英才”计划攀峰人才(团队)给予1000万元资助和100万元安家补贴,并从优先举荐、事业编制调配、安家补贴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强化活动招才引智。聚焦全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青年创业领袖峰会、青创大赛等活动;常态化组团参加广州留交会、深圳高交会等大型招才引智活动;市、县两级在海外设立招才引智工作站达26个。三是加强国外智力引进。南通连续四年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候选城市。截止2023年底,全市持有效工作证的超1600人,其中外国高端人才突破1000人。四是注重技能人才培养。围绕重点企业用工需求,2023年共安排11082名学生赴企业实习;开设“订单班”86个,培养学生3493名;“冠名班”71个,培养学生3236名,为企业定向培养所需的技术工人。推行以企业新型学徒制,在办企业新型学徒制班共117个,现有学徒5260名。五是突出青年人才集聚。围绕青年人才孵化、见习、就业、创新创业成长周期,积极构建全周期、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新设“江海青年卡”,青年人才可享受津贴补贴在线申办、青年驿站在线申请、重点旅游景点优惠等专属服务。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6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超54万人;累计入选省“双创人才”749人、省“双创团队”55个,为我市高质量发展重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

二、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强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紧密结合南通发展实际,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推动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集聚创新资源和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更加注重产业创新协同。一是加强区域协同联动。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为着力点,以重点合作园区为发力点,深耕上海、苏南等家门口的创新资源富矿,按照“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研发+制造”等协同路径,积极融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推动国创中心南通分中心整合创新资源,深化市北高新区与上海静安区、启东生命健康城市与上海张江高新区,如皋高新区与上海大零号湾等科技合作,推动启东-浦东、海门-宝山等共建产业创新协同园区,促进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向南通流动。二是加强要素协同联动。聚合科技、人才、基金、平台等要素资源,用好“拨—投—股”的支持方式,推动具有重大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落地。三是加强主体协同联动,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联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力量,共同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整体提升。

(二)更加注重创新资源集聚。一是组织产学研活动。积极搭建科技成果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有效交流平台,常态化、高频次、多形式开展科技成果对接洽谈活动。指导企业精准提出技术需求,围绕重点产业采取大规模和小分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企业与高校院所分期分批开展系列产学研活动,促进技术需求精准对接,力争更多的成果在通转化和产业化。二是发挥技术转移中心作用。推动浙江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技术转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引导科研人员主动下沉到企业发掘技术需求;广泛征集上海、华北、华中、西部等地高校和中科院系统科技成果。针对很多企业技术需求需要的“解决方案”“交钥匙工程”,鼓励技转中心将高校相关成果梳理打包、组团出海,打出“组合拳”,提高成果交易价值,增大合作成功机会,切实让技转中心成为高校院所与企业连接的纽带、合作的桥梁。三是引进新型研发机构集聚。支持引进高层次科研院所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与产业、企业有计划地对接,使新型研发机构真正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逐步建立自我造血机制。推动大院大所梳理“企业技术需求清单、未来产业项目清单、重点提升的研发技术清单”,赋能企业创新发展。四是联合高校院所协同攻关。以重大技术需求、重点项目为牵引,鼓励和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积极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开展协同创新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和产业化。

(三)更加注重创新人才引育。一是突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面向全球通过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高端人才支撑。二是突出战略科学家培养。着眼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创新领军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项目,在研究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三是突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以省创新人才(团队)项目、省重点研发项目等为重点,推动科技人才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需求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养具有科技前沿引领力、科研资源集聚力、国际话语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四是突出技能人才培养。鼓励重点企业与职业院校(技工院校)“订单式”合作培养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支持在通院校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调整设置学科专业,努力实现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探索“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冠名办班”等人才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扩大社会化培训规模,以企业需求为前提,持续实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模式,推动校企合作模式从“企业配合”向“校企融合”转变。

(四)更加注重创新生态建设。一是推动产才融合。积极构建以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梯级孵化体系,“政府扶持资金+企业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上市融资”的金融支持体系,将技术、市场、资本运作等优秀人才整合在一起,促进人才引进培育与重大产业有机结合,加快形成“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循环链式效应。二是强化金融支持。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鼓励企业挂牌上市融资。充分发挥创新发展基金、江海英才天使投资基金等引导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推动“苏科贷”“江海英才贷”等惠及更多企业和人才,助力人才企业发展壮大。依托“万事好通南通好投”“江海创投行”“通创荟”等载体,开展股权投融资专场对接或路演活动,继续打造“人才+基金”“人才+金融”项目路演、江海英才创业英雄汇等人才金融品牌。三是强化政策宣传。聚焦人才新政4.0、“新科创30条”,坚持常态化宣传和关键阶段宣传相结合,重点组织开展科技政策“集中宣传月”活动,全方位推动科技人才政策的宣传解读,扩大政策覆盖面,提升政策知晓度,吸引人才来通创业,促进更多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四是深化人才配套服务。优化江海英才“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服务事项,提升服务质量。持续深入开展服务市场主体大走访活动,为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全要素、全过程科技服务,着力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南通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