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建议”已收悉,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的提案提出了树好三个导向,抓好四项机制,用好五类资源三个方面的建议,内容详实、有针对性,有利于推动我市科技资源高效配置、推进产业链向高端攀升,并被列为市委市政府领导领办督办的重点提案。我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迅速制定提案办理工作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对提案内容进行了学习研究,现予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把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把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作为“十四五”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全国影响力和长三角引领性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持续进位至全国第23位。
今年以来,以对标苏南、追赶苏南、融入苏南为方向,不断改革完善科技治理体系,加快集聚科创资源要素,进一步浓厚了科技创新氛围,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具体如下:
一、深化创新治理,加大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力度
一是不断强化科创委领导统筹机制。探索改革创新新机制,组织实施创新生态“萤光涌现”计划,以“揭榜挂帅”形式,学习转化先进地区成功创新经验,完成首批66个创新试点项目的揭榜工作。积极拓展创新发展路径,与九三学社江苏省委员会签订“九通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围绕产业科技创新、创新成果转化等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二是不断完善双月例会推进机制。健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完善了例会交办、会商会办和督查促办等闭环推进体系,推动召开了四次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创项目招引、平台载体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统筹,压实责任,进一步提升了各板块间争先进位的浓厚氛围。三是不断放大沿江科创带资源统筹机制。通过积极争取,已将沿江科创带纳入《江苏沿海地区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上级规划,发布“沿江科创带精品路线”,开展板块、园区创新能力评价与监测,助力完成如皋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体制改革。
二、推进产业创新,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
一是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形式。采用“悬赏制”“赛马制”等任务管理方式实施“揭榜挂帅”攻关计划,聚焦重点产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完成第二批11个项目发榜,悬赏总额超6500万。二是率先组建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着力强化产业创新融合,全省率先组建跨区域、实体型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今年新成立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目前全市已组建三个创新联合体。三是加快布局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全力推进“一室一中心一市场”建设,制定《南通市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引》,积极与南通大学、创新区、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等谋划推进首家市级实验室建设。启动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机构设立、载体装修、团队组建、项目招引和规划研究等工作。基本完成南通科技大市场场地装修。
三、壮大创新主体,构建铺天盖地科创企业集群
一是大力开展科创项目招引。修订全市科创项目考核办法,以打造高新技术企业蓄水池为重点,进一步聚焦“四有型”科创项目,引导板块加大招引力度,全市招引科创项目362个,超过序时进度。二是积极实施高企培育行动。研究制定高企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泛科技型企业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小升高’培育企业库—高新技术企业库—重点培育科创企业库”五级梯次培育库,全市组织申报高企数达到1966家,较上年增加了176家,达历史新高。今年,认定雏鹰企业90家、瞪羚企业77家、独角兽培育企业15家,总数超过前两年的总和。三是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市级企业研发机构绩效评价;建立市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11个项目获省厅立项支持,占全省总数的10.6%,全省第四,其中产业集群项目(集成电路)5个,为我市首次。
四、优化创新生态,提供政策保障释放创新活力
一是强化政策支撑。研究制定《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对照评价体系,明确重点举措,细化责任分工,凝聚推进合力。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修订“创新30条”实施细则,推行认定类惠企政策“免申即享”,进一步提高科技政策兑付效率,已累计兑现政策资金近9亿元,惠及2300多家企业。二是强化载体建设。制定《南通市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工作指引》,加强全市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建设。新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全省第二,众创空间8家、全省第三。国际青创园牵头的众创社区获得省首批科技企业孵育资金。首次开展对全市创新孵化载体的年度绩效星级评定,着力提质增效。三是强化金融保障。完善各金融机构产品服务链,形成针对企业发展阶段的“菜单化”服务。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鑫行动”和“银企对接专项行动”,解决36家企业融资需求。上半年,科技金融新增业务460笔,服务企业299家,贷款规模20.13亿元,同比增长7.8%。
五、深耕涉企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科技服务供给
一是开展惠企政策服务。组织开展科技政策“集中宣传月”活动,全市共组织培训10余场,参培人数近2000人。依托企业创新活力积分管理平台,开设惠企政策发布、解读、推送等功能,今年累计向企业精准推送5000多条政策信息。二是促进科技服务业繁荣发展。出台《科创核心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基地)建设工作指引(试行)》。截止8月底,全市登记技术合同输出成交额达215.3亿元,同比增长43.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2%,全省第一。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印发了《南通市科技局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十大重点工作》,率先推进外国专家来华“不见面审批”和并联审批制度,截止目前,全市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数量达1200人。
下一步,结合您提出的几点建议,我们还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引培并举,做大创新主体总量。大力推进高企培育三年行动,建立健全五级梯次培育库,确保完成全年新增400家的目标。修订《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意见》,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向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进阶,力争全年新认定重点科创企业100家。进一步加大科创项目招引,瞄准重点产业方向,聚焦“四有型”科创项目,突出人才团队项目、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招引,着力建强科技企业蓄水池。二是点面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组织推进第二批“揭榜挂帅”项目攻关,探索建立“项目经理人+技术顾问”管理等制度。加快3个优势产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积极引进省光电技术创新中心,提升光电科学紫琅实验室建设水平;借助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省产研院丰富的科创资源,继续加大项目招引和领军团队组建,力争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年底去筹转正。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取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推进市级项目库建设。三是协调联动,畅通要素流动渠道。加快推进“离岸孵化中心”建设,探索建立“研发孵化在上海、生产转化在南通”的合作模式。聚焦创新资源“富矿区”,深入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交流,继续加强与上海、苏南等地跨江科技合作,努力拓宽国际科技合作渠道,不断增强区域创新协作粘性。支持银行、保险、担保机构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和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形成多渠道资金链。
十分感谢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支持与帮助。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