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278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
来源: 市科学技术局 发布时间:2024-09-30 14:02 累计次数: 字体:[ ]

黄玮委员: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提案收悉,您从多个角度对我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作提出了建议,非常全面且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与我们当前的工作思路不谋而合。经与市商务局会办研究,现对您的建议答复如下现答复如下: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型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培育工作,紧扣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以“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为主线,聚焦“科技招商突破”和“产业集群创新”两大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五大行动”,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实力取得新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预计超320亿,占GDP比重预计达到2.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77%。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600亿。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实施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推动出台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63222”攻坚行动方案》,以科创办名义下发《2023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要点》,进一步强化科技统筹顶层设计。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制度,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科技创新重点工作,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常态化“一把手”工程,健全完善了“目标导向-重点部署-限时办结-督查反馈”的闭环推进机制,以“强统筹+硬落实”的机制优势推动形成“七虎竞南通、十强逐江海”的生动局面。推动出台“新科创30条”,新增科技招商、前瞻性技术专项、概念验证中心等政策亮点,更大力度推行认定类科技政策“免申即享”“简申快享”,全面提升政策支持力度、扶持精度、兑现速度。

二是实施科创主体扩容提质行动。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出台实施意见,成立市级科技招商工作专班,建立重点产业技术咨询专家组和研究队伍,全市驻外专职科技招商人员超400人。按照“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周周有洽谈”的要求,举办各类科技招商活动超300场。新招引认定科创项目1428个,较去年翻一番,招引项目的主导产业集聚度达75%,制造业占比达到80%。大力推进高企培育三年行动,今年申报高企2548家,较上年增长29.6%,增长率全省第三,1608家通过认定,全年净增736家,超额完成550家的目标,高企总量达到362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221家,全省第四,创历史新高。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实现“中国榜”上零的突破;3家企业上榜省独角兽企业。高企、科小、独角兽企业、科创项目均创下历史新高。推动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出台企业研发两个全覆盖工作方案,全市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5%以上。市北高新区集成电路封装创新型产业集群入选第二批江苏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77%。滚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攻关,前两批20个项目有序推进,发布今年技术需求,计划再立项支持20个攻关项目。发布实施前瞻技术专项,首批计划支持20个颠覆性技术项目,从而加快未来产业布局。今年7个项目入选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其中2个入选省重大成果“揭榜挂帅”项目,实现该类项目零的突破。19个市成果转化项目立项实施。26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2家企业进入全国创新创业大赛50强。

三是实施平台载体能级提升行动。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成功实现“去筹转正”,与北航合作的海洋导航装备技术研究所等3个项目正式落户;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落地,完成建设主体事业、企业单位注册,“双中心”格局已具雏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第一家分中心落户南通,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正式启动,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成功破题。推动市政府与东南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校地合作新篇章。持续打造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新增3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历史新高。新增1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28家创新平台列统省新型研发机构。连续3年有新型研发机构获省立项。制定15家重点大院大所“一院一策”提质升级方案,清单化推动平台与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展省级以上科创载体培育,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6家,新增省级众创空间23家,均居全省第三。建成市级加速器7家,新增孵化面积120万平,孵化载体建设成效获省政府督查激励通报。

四是实施区域科技创新协同行动。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强化与国家、省、市相关规划部署的衔接,加强区域联动布局,争取更多省级以上资源支持,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专班工作会议成功在通召开,引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南通沿江创新协同写入科技部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工作要点,推动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数占比超60%。大力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在沪举办“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合作”科技领域主题研讨会、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重点课题研究论证会,来自上海市科委、长江口各城市科技条线的负责同志、行业专家共同谋划破题;推动启动长江口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协同开展跨区域深度合作,共享一体化发展机遇;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市科技局相关领导先后带队与上海科技两委、普陀区、宝山区、静安区、嘉定区等上海政府机构,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等在沪中科院系统院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在沪高水平高校,昆山市、太仓市等苏州板块开展交流互动;引导各板块、园区持续深化跨江协同创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产创融合和科技合作,按照“飞地孵化+离岸创新”“研发+制造”等协同路径,做实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强化沪通科技合作,市政府与上海科委签订《沪通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共建重点创新平台载体,持续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协同完善科技创新生态;联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同济大学等举办大型科技成果项目转化对接活动23场次,累计新签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1702项,合作金额超7.2亿元。

五是实施创新发展生态培优行动。启动科技立法,推动南通市首部科技创新综合性地方法规——《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正式出台。深入实施科技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与省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签署“共建创新资源统筹共享服务合作协议”,南通科技大市场揭牌运行。修订《南通市支持引进外国人才若干便利化措施》,进一步优化外国专家来华工作居留许可审批事项。全市外国高端人才达到938人,较去年底增长70.24%。7个人才团队入选省科技类双创团队,全省第一。持续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在高企平台增加科技金融产品服务模块,拓展线上金融助企的渠道。举办“科创汇·天使下午茶”等融资对接活动,帮助解决企业融资需求20余项。“苏科贷”“通科贷”贷款规模超60亿元。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进一步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连续七年举办“通创荟”科技创业大赛,7个项目入围省大赛总决赛,获二等奖1个、三等奖6个;21个项目晋级国家大赛,全省第三。2个项目在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上获最高奖。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等特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空间。下一步,我们将以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建设为关键抓手,按照“五个化”的科技创新工作思路,以主控类与车规级IC、第三代半导体、细胞和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高端植介入器械、算力与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7个成长型未来产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推动科技政策“股权化”。推动科技资金“拨改投”转型,采取更加高效的市场化支持方式,探索通过“拨—投—股”的方式,形成财政资金“投入—运营—退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推动具有重大技术创新的科技成果落地。

二是推动园区发展“特色化”。按照“扎堆、集聚、连片”产业发展思路,引导产业园区向专业化精细化转型,增强产业黏性,提升创新浓度。围绕“一区一特色产业”,开展产业细分领域研究,实现强链补链延链式精准招商,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打造未来产业基地。

三是推动产业投资“垂直化”。谋划成立未来产业基金,聚焦细分领域,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和产业资源聚合效应,推动产业投资垂直领域布局,加快原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政府投资资金引导能力,推动财政资金资本化,撬动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天使类、创投类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资力度。

四是推动创新平台“市场化”。引导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行,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尊重市场化机制和企业运行规则,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服务产业、注重实效”原则,增强创新平台内生动力,提高平台自我造血能力。探索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为科研成果提供商业化验证平台,提供种子资金、商业顾问、创业教育等支持,为加快培育未来产业蓄势赋能。

五是推动科技招商“专业化”。科技招商活动专业化,转变传统招商方式,通过与资本、产业界头部机构合作,开展行业专业性论坛、赛事、大会,搭建产业链合作交流平台,打造专业化、品牌化的科技招商平台。科技招商队伍专业化。加强全市一线科技招商人员培训,加快打造一批懂产业、懂科技、懂投资的三懂型专业化招商队伍,提升科技招商人员专业化水平。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