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邵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民营企业科技研发水平的建议”收悉。首先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厚爱和支持!您在建议中针对我市民营企业科技研发方面的不足提出的引进科研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尊重科研规律,建构评价体系;加强资源整合,降低企业负担;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环境等四点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进一步推动我市民营企业科技研发水平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予以采纳。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引进科研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1.加快创新平台载体校企共建。近两年来,我市积极与长三角地区高校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平台。特别是2023年,市政府与东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海洋研究院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正式签约落地,省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中心获省认定,长三角光电技术创新中心签约落户,启东与复旦大学签署协议共建医学创新研究院。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陆续落地,将大幅提升我市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此外,我市还多措并举,积极推动各类平台载体不断提升建设水平,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南京大学海安高新技术研究院等先后获得省创新能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奖补。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升格成为上海交大在全国县级市中设立的第一家校级研究院。南通智能感知研究院、江苏集萃先进纤维研究所等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能力持续增强。我市引进共建的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6家长三角地区高校技术转移南通分中心,以及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我市积极开展工作,不断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致力于化解企业技术创新难题,持续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2.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提质升级。持续打造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企业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2023年全年新增3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历史新高。新增1家院士工作站,2家省企业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28家创新平台列统省新型研发机构。连续3年有新型研发机构获省立项。制定15家重点大院大所“一院一策”提质升级方案,清单化推动平台与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开展省级以上科创载体培育,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全省第三。组织申报省级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32家,建成市级加速器7家,孵化载体建设成效获省政府督查激励通报。
3.全力推动校企协同创新。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2023年全市新增备案产学研项目1702项,技术交易额达到7.2亿元。校企协同创新重大成果也不断涌现,上海微系统所和通富微电作为主要完成单位的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通富微电和复旦大学联合实施的项目获得2023年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揭榜挂帅”类立项资助2000万元,实现我市在该类项目立项“零”的突破,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还在2023年入选了江苏省百强民营企业(列第10位)。
4.政策引领校企合作新热潮。2023年11月《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颁布,2024年1月起正式实施,《条例》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明确指出,进一步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等。在《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的指导下,我市校企合作必将步入新一轮热潮,加快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推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
二、关于尊重科研规律,建构评价体系
1.政策升级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始终坚持把人才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强引擎,南通江海英才创业周活动已连续举办13年,早在2010年市委、市政府就下发《南通市江海英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南通市江海杰出英才奖评选奖励试行办法》《南通市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评选奖励试行办法》《南通中高技能人才成就奖评选奖励试行办法》,设立了江海杰出英才奖、南通市留学归国人员成就奖、南通市高技能人才成就奖等对我市科研人才进行奖励、激励。2023年我市又发布《关于更大力度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人才新政4.0”,设立“南通人才日”,举办江海英才创业周、清华大学南通周活动,新入选省“双创”人才(团队)77个、列全省第二。
2.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育产教融合。《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中关于科技人才培育方面明确指出,坚持引育并举,支持在通高等学校与外地院校联合培养符合本地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求的科技人才。鼓励企业对接高等学校开展校企人才培育合作,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当前,我市校企合作已形成校企合作联盟,南通大学等7所本地高校与上百家规上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签订战略协议。我市产教联合体、产业学院也越来越多,如江苏航运等共建的船舶海工装备、江苏工院等共建的高端纺织两个产教联合体,京东数字供应链产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学院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学院等,建立起更加适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科研人才培育机制。
3.人才评价建立创新能力导向。《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第二十三条提出,鼓励用人单位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完善人才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根据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活动的不同特点,进行人才分类评价。在人才评价机制方面,南通海门已成为江苏省“率先开展人才发展现代化建设试点地区”,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提出“顶尖人才来海创业免评审”“企业自评专家”“全职高薪人才项目申报突破年龄、职称、学历限制”等政策,切实破除“唯年龄、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倾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并分类制定针对各行业、各层次及产业细分领域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4.多方互联促进科技行业协会发展。当前我市各类行业协会达到300余家,由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处归口管理。我市各行业协会和组织近年来积极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研究和发展环境,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推动行业创新发展,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学习和提升机会。2023年南通市科协与南通市科技局、海门区委、海门区政府联合主办以“点亮精神火炬·热爱崇尚科学”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国科技活动周南通主场活动,通过活动开展为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
三、关于加强资源整合,降低企业负担
1.进一步加强南通市研发公共服务资源建设。我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提供科技文献查阅和大型仪器共享公益服务。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完善南通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市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影响力,每年用户满意度都达到90%以上。2023年,平台注册个人用户累计达2600名,全年使用万方、维普、省工程技术文献中心数据资源检索量达56万次,下载量28.29万篇;注册企业累计达501家,大型仪器2208台套。2023年还邀请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文献中心主任殷铭讲授《国内外科技文献资源介绍》,吸引全市科技从业人员近百人参会。
2.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共享服务。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财政资金购置的大型科技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种质资源、科技数据等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共享,扩大我市企业科技资源共享的范围。2023年审批通过受到补贴的科技型企业共有26家,其中12家企业申报市级大型仪器补贴,补贴资金103.97万元;6家企业申报沪通创新劵补贴,补贴资金22.35万元;8家企业获得省科技创新券补助8.09万元(包括市级配套)。
3.进一步加强政策资金保障。积极落实好规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研发活动专用仪器设备加速折旧政策、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金融支持相关政策等五项创新资金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与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加强合作做好企业享受优惠政策的指导服务工作。
四、关于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环境
1.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近两年来,市科技局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积极对接企业,持续推进惠企政策直达企业,主动靠前服务,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着力打造“企业更满意”的营商环境,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福利,助力企业发展。通过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倾听企业意见,了解企业技术需求,为企业排忧解难,事事有回应、有落实。
2.着力打造企业创新服务信息化平台。南通市科技创新活力积分管理信息平台是统筹全市科创资源集聚的信息化平台,现已经运行了两年。信息化平台的启用实现了各项科技创新政策“一张清单”,统筹市本级和县(市、区)级政策,精准匹配政策与企业,解决政策繁多、企业知情度低、财政资金重复资助的问题。通过活力积分平台还实现了涉企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及资金兑付,实时对接信用、环保、安全等信息库,提高管理效率,全程线上无纸化操作。通过“科创积分”能够全面统计分析企业的科创情况,科学研判政策执行效率、市级财政资金分配情况、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强度,为优化惠企政策和资金配置提供决策支撑。
3.持续优化惠企科技创新服务。一方面用好“惠企通”平台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政策信息、办事指引、供需对接等综合服务。另一方面简化助企惠企政策申报流程和材料,进一步扩大“免申即享”“简申快享”范围,推动各类减负惠企政策“应享尽享、直达快享”,当前有关认定类和配套政策免申即享,如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奖励,国家级省级孵化器认定奖励等;产学研补贴等审核类项目简申快享。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落实《南通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加强科创引领。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引才育人,实施“江海英才”计划;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推进“一市场两中心多平台”建设;深化区域创新合作,落实《沪通深化科技创新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谋划建设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打造更优创新环境,大力推进科技招商活动。
2.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推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推动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指导企业精准提出技术需求,围绕重点产业采取大规模和小分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企业、高校院所分期分批开展系列产学研活动,促进技术需求精准对接。落实产学研合作补助政策,鼓励和支持更多地企业通过产学研加快创新发展;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与股权投资机构合作推出投贷联动贷款扩大“苏科贷”、“通科贷”覆盖面,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3.优化惠企科技创新服务,提升政策服务效能。充分运用“惠企通”平台为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政策信息、办事指引、供需对接等综合服务。不断提高政策匹配、推送、解读等精准度,逐步实现“惠企通”政策推送全覆盖。
4.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加强组织统筹,强化培训指导,抓好梯队培育,完善不同类型、不同成长阶段的民营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优化提升企业孵化载体服务能力,形成市县联动、部门协同的培育工作机制,提高高企培育成功率。
5.支持民营企业加速做大做强。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或参加国家、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组建和加入产业创新联合体,力争实现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新突破;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主持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优先推荐行业龙头企业进入省科技企业上市培育库、支持其上市融资,鼓励企业运用科创板加快发展壮大。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