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映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完善科创型经济管理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提升“政、产、学、研、用、金、介”深度融合,构建起“以高位统筹创新治理为推手、资本赋能创新蝶变为支撑、平台载体提升质效为动力、人才项目互联互通为根本”的一流科创经济管理体系。针对完善科创经济管理体系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一、建立高位统筹创新治理体系。一是建立全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体系,加强对完善科创经济管理体系的统筹领导。成立市委、市政府“一把手”双挂帅的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设立分管市领导为主任的科创委办公室并实体化运作,形成相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的议事协调模式,通过高位配置突破创新思维部门化、创新管理常规化、创新成果一般化的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市、区)科创委全覆盖,构建全市域大科创一体化推进格局,形成“强统筹+硬落实”的科技创新管理新模式。二是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机制,加大对完善科创经济管理体系的推进力度。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召集,各板块主要负责人逐一汇报人才科创项目招引、高企培育、科创载体建设、创新政策兑现等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实施“交办—督查—反馈—整改”闭环机制,切实贯彻会议精神,精准聚焦重点,全力突破难点,积极打造亮点,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壮大创新主体,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进一步增强创新合力,各板块更加自觉比学赶超,各相关部门积极回应诉求,形成上下联动、共抓创新的生动局面。三是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江科创带,强化对完善科创经济管理体系的资源集聚。以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为支撑,将园区、板块分散的科创资源串珠成链,构建“一核、四区、多园”的可拓展发展格局。建立平台共建、资源共用、宣传共频、信息共享四项机制。发布沿江科创带发展规划,按照“南通沿江科创带1.0、江苏北沿江科创带2.0、长三角沿江创新发展带3.0”战略布局,积极打造沿江创新发展战略支点。《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支持南通建设沿江科创带。积极向省厅汇报争取沿江科创带示范试点。
二、强化资本赋能创新蝶变效能。一是构建全生命周期股权基金支持体系。市级层面成立南通科创投资集团,设立规模50亿元的南通创新发展基金。创新发展基金下设立规模5亿元的江海英才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对人才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设立规模20亿元的南通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创新性地提出通过本地项目“投资收益让渡+风险补偿”的办法,吸引优质社会资本支持初创科技型企业发展。2021年,市母基金共设立二级基金22个,认缴总规模181亿元;累计投资南通项目96个、投资金额达34.3亿元;累计引进项目35个、计划投资额近145亿元。二是构建全方位、多渠道、广覆盖科技金融体系。建立了“政、投、贷、保、险”多方协作联动机制,推出运行“苏科贷”“通科贷”“科创贷”等多款科技金融产品,积极为企业创新发展解决资金需求难题。全市共设立了科技银行、科技小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新型科技金融机构21家。2021年,“苏科贷”等金融产品增信资金池总规模达4.1亿元,在贷余额76.4亿元,财政放大倍数平均达18倍,服务超5600户科创企业及中小微企业,切实化解全市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题。
三、优化平台载体提升质效。一是发挥科创载体强支撑作用。围绕打造全链条的创新创业载体,全力推进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科创载体建设。全市目前建有众创空间87家,科技企业孵化器82家,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5家、孵化链条3条、众创社区9家,入孵企业3416家,从业人员近4.7万人。去年新增省级双创载体20家,列全省第三。科创载体实现了板块、园区全覆盖,成为集聚和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快速成长的摇篮。二是强化园区科创主阵地作用。在全省率先建立园区创新能力监测模型,对各园区生动画像、精准指导,激励县市区政府和园区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统筹协调好各区域产业培育、政策制定、平台建设,形成错位发展、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推动产业集聚,打造产业集群,着力构建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生态。2021年全市4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排名平均进6位,进位幅度全省第一。
四、促进人才项目互联互通。一是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定期举办沿江科创带建设培训班,每季度举办沿江科创带观摩会,为各部门、园区干部灌输科创知识、增强科创思维营造科创氛围,推动高标准建设沿江科创带。深入实施“江海英才集聚工程”“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全面落实“人才新政3.0”。组建市人才发展集团,探索市场化、专业化、全链条人才服务新模式。二是全力推进科创项目招引。首次开展科创项目考核,建立项目招引机制,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瞄准“有高科技含量、有高层次人才、有高成长潜力、有社会资本关注”的“四有型”科创项目,推动项目快速落地成长。2021年认定科创项目246个,完成年初目标的近2.5倍。今年全市招引科创项目的任务是600个,上半年引进和培育科创项目362个,占全年目标的60.33%。三是印发2022年度沿江科创带领导小组工作要点。建立项目考核评价减分机制,进一步强化科创项目招引、培育力度。
五、下一步重点工作打算
下一步,全市将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引,按照省、市党代会部署,在市人大的有效监督、鼎力支持下,以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构建“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十四五”末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为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以更高站位把握时代机遇,以更宽视野谋划长远发展,以更大力度整合创新资源,赋予南通创新生态“更活、更燃、更畅、更美”的鲜明特质,为南通建设“一枢纽五城市”、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争当先锋、多作贡献。
一是探索改革创新机制。实施创新生态“萤光涌现”计划,按照“上级有要求、市外有示范、市内有需求”的原则,聚焦管理体制、营商环境、知识产权、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引培、开放创新等方向,滚动收集储备一批创新试点项目,以“揭榜挂帅”方式,由各板块、部门揭榜实施,在全市域营造协同联动、先行先试的氛围。通过连续几年的试点实施和面上推广,实现创新涌现,构建以体制机制革新为突破口的全面改革创新长效机制。
二是以金融链提效创新链。坚持“财政资金+创投资本+科技金融”三管齐下,以金融“活水”激发创新“活力”、催动创新“涌流”。一方面,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基金集聚促进股权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发挥南通科创投资集团的带动作用,引导激励政府投资基金加大“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力度,积极打造“政府引领、市场跟跑”的科创投资氛围。另一方面,系统化发展科技金融,扩大“苏科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惠及面,开发“创新活力积分贷”等新产品,拓宽创新型企业融资渠道。
三是提升平台创新动能。加快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年内“去筹转正”并纳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借助长三角光电论坛、亚洲光电子会议等平台,加快将北大光电院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光电研发和产业发展创新平台。研究制定“市级实验室建设指引”,围绕光电科学、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探索整合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资源,共同组建具有较强创新策源能力的重大创新平台。在沿江科创带统筹布局新建20家左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科研院所。
四是升温企业创新热度。深入开展高企培育三年行动,强化科创项目招引,每年招引“四有”型科创项目不少于600个,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让企业“创新有伴”;完善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持续实施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重大成果转化等专项,让企业“创新有奖”;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各类企业研发机构提档升级,支持龙头企业创建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让企业“创新有力”;大力实施产学研合作“金桥工程”,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让企业“创新有助”。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欢迎您百忙中经常到市科技局指导工作。谢谢!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