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刚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 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支持!您分析了我市创新平台“整体数量少、建设层次低、单体投入少、自我造血功能不强”等存在问题,同时提出了“产业引领以重大科创平台赋能产业发展、科学规划以重大科创平台打造城市名片、政策引导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发挥”等建议,非常全面且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经与市发改委、工信局会办及专题研究,我局将在今后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中逐步加以采纳。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全省率先布局沿江科创带建设,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立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工作机制,以“创新慢了也不行”的姿态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出台“创新30条”新政,助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打造“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一流创新生态,为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支撑。
一、重点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特别是在以创新平台建设为专题的全市科技创新双月例会召开后,我市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进展,逐步形成了“一室一中心一市场多平台”创新平台建设体系。
“一室”,就是作为省实验室“预备队”的南通市实验室。根据市领导指示,加大对市实验室建设研究,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起草了《南通市实验室建设工作指引》,推动南通创新区围绕光电产业,依托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谋划南通市首家市实验室建设。
“一中心”,就是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为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落实省市加大海洋科技创新向海发展的战略布局,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筹建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今年1月16日市政府与省产研院正式签约,各项工作推进顺利,组建了常驻工作专班,建设主体近期将注册到位,一批重点科研和人才项目正在洽谈中,办公场所7月底完成装修。
“一市场”,就是南通科技大市场。贯彻落实南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提升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能力,基于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南通分中心启动南通科技大市场建设,目前服务大厅已经完成装修,线上平台也正在与国内知名机构博士科技、科易网等对接洽谈,争取专业化运营。
“多平台”,就是打造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共有各类创新平台281家,其中省级以上53家。近两年来,我市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工作相继突破,联发纺织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铁锚玻璃、中天海缆、通光集团被认定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连续两年均有项目入选全国行业创新平台试点,占全国入选项目数的1/5(全国共10项)。连续两年获得省创新能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立项,占全省的1/6(全省共12家);成功创建省级产业创新中心2家,实现我市省级产业创新中心零的突破。今年,5家新型研发机构获得省新型研发机构奖补,28家创新平台列入省新型研发机构统计,再创新高,增幅全省第三。新备案培育南通市新型研发机构10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本提案中提到的“产业引领,以重大科创平台赋能产业发展”“科学规划,以重大科创平台打造城市名片”等建议都非常好,前瞻性、可操作性都很强,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工作推进中加以消化、吸收。
1.聚焦重点平台建设。一是南通市实验室。学习浙江、常州等地市实验室建设经验,结合南通实际,指导南通创新区结合科创三期公共实验楼建设,依托北京大学长三角光电科学研究院、南通智能感知院、江苏集萃集成电路工艺设计研究所等现有平台,加大与南通大学合作,形成“本部+分室”的建设模式,力争三年内建成首家市实验室。二是加快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筹建进度,围绕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船舶海工产业领域技术创新重要引擎、高端人才汇聚平台以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基地”目标定位,加快推进与招商局工业集团、中船集团、上海交大等各方面合作,确保年内建设主体注册到位、人才团队组建到位、重点项目招引到位。三是扎实推进南通科技大市场建设,加快搭建科技资源统筹、科技管理服务综合性平台和技术交易、知识产权等专业平台,为技术成果供需双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等各类主体提供系统化、专业化服务。
2.注重现有平台提升。围绕现有创新平台的研发投入、成果产出、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等方面,加大政策引导,每年开展绩效评价,对绩效评价优秀的给予奖励,对绩效评价不合格的提出整改要求。指导北京大学华东生命科学研究院、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引进高端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加快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动南通南京大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院、南通先进通信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现有公共研发、服务平台能级提升,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加大对外合作交流,持续举办好长三角光电论坛、创新平台新技术发布对接会等活动,形成创新发展品牌效应。
3.加大高端平台招引。结合建设更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三年行动方案、科技服务业繁荣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科创项目招引等工作开展,加快推动上海交大南通基地落地建设,加快推进海安太原理工大学先进制造与智能装备产业研究院等15家新建创新平台招引落户,聚焦“双一流高校”、中科院各研究所、大型国(央)企研究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队”大平台,积极寻求合作,争取更多国家级平台分中心、联合实验室、研发基地落户南通。瞄准复旦大学上海微电子学院(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电子五所等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头部企业,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4.壮大企业研发平台。实施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计划,省市联动建设企业研发机构高质量提升培育库。鼓励重点骨干企业、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等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省级企业研发机构,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联合研发机构或独立外资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支持企业加快布局海外研发机构或海外联合实验室,直接利用境外高端人才、先进科研条件和优良创新环境在当地开展研发活动,提升企业参与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5.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市场需求及技术产业化为目标,将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社会服务组织等各方积极性,实行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市场化运作,推动“人才团队持股、地方合作共建、高校院所支撑、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快速布局。进一步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定位,加强对发展机制、决策机制、投入机制、激励机制、技术转移机制等方面研究,理顺政府、市场、平台、资本、研发人员、成果转化等方面关系,打造一批起点高、实力强、机制活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
6.提升自我造血功能。一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聚焦重点战新产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和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积极争取省新型研发机构、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能力建设计划项目,推动我市制造业规模壮大、层级提升。二是充分发挥科技金融作用,通过“苏科贷”、“通科贷”、“科创贷”等各类政策性金融产品支持科创平台建设。进一步打通政策通道,与引进建设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的,视同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给予政策兑现,推动更多的创新平台参与到“揭榜挂帅”“重大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技术转移服务中来,攻关核心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助力企业创新,带动产业提升。三是鼓励仪器设备共享共用,以市场化思维建设布局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科研仪器,实现多主体共同投资、合作运营、开放共享,通过对外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科研条件,实现自我造血。
7.加大人才引培力度。发挥《关于进一步提升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发展指数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人才新政优势,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力度,以高层次人才引领助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进一步注重本土化的人才培养,鼓励各创新平台与南通大学等在通高校加强合作,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动。在人才招引过程中,侧重通籍在外人才、学子的招引,为在外通籍青年才俊回乡创新创业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完备的要素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创新平台通过到本地龙头企业聘请产业教授、设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企业产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培训等形式,着力培养提升南通本土人才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高端前沿产业领域的参与度,培养出一批具有乡土意识、带有南通标签的高层次人才。
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谢谢!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