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突出创新主体地位的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您的建议是我局一直以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我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工作,坚持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事关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任务,切实将创新资源引入到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在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科技政策落实到企业,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培育创新生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大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已组织开展三批次共42个“揭榜挂帅”项目发榜,悬赏金额共计2.042亿元。项目涉及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船舶海工等技术领域,均为产业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目前,有36个项目成功揭榜并签订攻坚协议,8个项目已完成攻关并通过验收,其他项目正在有序攻关中,一批关键技术已实现突破。中远海运船务“超低温冰粒射流除锈”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重大的原始创新技术,已获得工信部2000万元的工程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支持;中集太平洋“LNG储罐罐壁焊缝自动焊接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实现了环缝自动化焊接突破,大幅缩短了工时,节约了成本;政田重工与合肥工业大学联合攻关项目,已突破铜铁焊接工艺,打破国外垄断等。二是加强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大中型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行动,助推一批发展潜力大、技术实力强的优势企业快速发展,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全市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458家、工程研究中心92家、企业技术中心371家,省列统新型研发机构达29家,有力支撑企业创新活动高效运行。推动中天科技、中远船务等龙头企业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0家,江苏联发纺织、江海机床集团等企业建有省级院士工作站12家,有力推动了我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三是加快推进创新联合体建设管理。聚焦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联合县(市)区及园区引导更多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在细分产业领域组建创新联合体。目前我市已建成12家创新联合体,涉及半导体、智能装备、电子信息、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等产业领域的180余家企业,并引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联合体上下游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已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力争突破一批技术难点,取得一批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将作为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的“组合拳”,握指成拳“抱团”攻关难题,全力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注重人才培养,激发优秀企业家精神。一是以学促干,用新本领赋能发展。充分发挥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平台作用,依托张謇企业家学院开展新时代民营企业家教育培训。2024年张謇企业家学院共举办培训班345期,培训企业家学员2.7万人次。成立以来,已累计举办培训班1243期,培训学员12.2万余人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培训质量得到学员高度认可。2025年已举办全市民营企业家创新与发展能力提升培训班、全市民营企业家经济形势教育培训班等8期培训,引导民营经济人士聚焦新质生产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的能力水平。二是建强师资队伍,精进课程开发。开放式、多渠道扩充师资力量,打造由学院派、企业经营管理实战派、政策制定部门领导干部所构成的师资团队。今年,张謇企业家学院邀请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商务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作为牵头人,围绕政策解读类课程专门备课,帮助企业家学员们了解最新产业、科技动态。学院围绕“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开发“企业版”课程,累计发布“企业版”课程480余堂,其中包括《张謇强国梦统领下的人才观》《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理论、实践与启示》等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课程,助力我市企业家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方向加速跃升。三是弘扬张謇精神,以榜样激励担当。张謇作为近代“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所体现出的爱国企业家精神、所作出的探索早期现代化路径的实践努力,既奠定了南通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坚实基础,也为南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十年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市工商联积极加强南通市新生代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以张謇企业家精神为榜样,实施政治领航、传承接力、创新发展、赓续光彩四大培养工程,为新生代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搭建平台,促进政治、事业“双传承”。以“向新聚能,向海图强”为主题举办2025年百名通商南通行活动,推动海洋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发布商协会服务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倡议,加快推动南通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商会、南通市新兴产业科创发展促进会成立,引导全市商会组织在加快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助力高质量多层次协同创新上展现新作为。
(三)健全政策体系,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一是推动科技政策迭代升级。2023年8月,结合当前科技创新发展重点和实际需求,市财政局会同我局进一步整合优化政策,修订出台“新科创30条”,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择优”理念,更加注重科技投入的精准性。同时,迅速出台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政策审核流程,提升资金兑付效率,大力推进认定类项目“免申即享”,压缩兑现周期,确保市级科技资金快速、精准直达企业。二是探索创新财政支持新模式。 在学习借鉴上海宝山区改革试点经验以及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拨投结合”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瞄准我市产业发展前沿领域,市、区两级协同发力,创新性地提出了以“拨-投-股”方式支持重大科创项目的新模式,单个项目最高可支持3000万,用“政府引导+市场接力”模式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三是发挥基金引导作用助力科技发展。不断加码“投早、投小、投硬、投长”,产业母基金和创新母基金两大基金集群下设科创基金、江海英才基金、天使系列子基金等二级基金40支、总规模272.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4倍,基金所投194个本地项目中,约60%投向圆周率半导体、氨酯汀兰、青昀新材等科技型企业,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做优做强基金矩阵。推进与省战新基金合作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海洋产业、未来产业基金(总规模85亿元)设立运作,促进与中信集团共同组建的南通产业链发展基金(总规模50亿元)加快投资。持续推进南通创新区、南通市北高新区两大基金集聚区和南通金融小镇建设,发挥市、区两级政策叠加优势,吸引科技金融机构“设在南通、投在南通、引在南通”;营造良好投资氛围,常态化开展基金园区行、科创项目路演等投融资对接活动,着力打造我市“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科创投资生态;加强与北京、上海、深圳等科技金融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宣传推介南通投资的好环境、好政策、好成效,打响“南通 好投”投资品牌。
南通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8月8日
